
路透社引述消息指出,馬哈迪去年10月宣布禁止海沙出口。(李國豪製圖)
不爽賣你生水,但還是得跟合約走。不爽賣你沙子,咦?沒有相關的長期協議耶,那來禁止賣給你一下好了!
通過沙石填海的方式,新加坡的土地面積自1965年獨立後,已經增長了四分之一。而在2018年,新加坡有97%的沙子進口自馬來西亞。然而,我國常年通過填海增加國土面積的進度可能將面臨一點阻礙。
路透社報道,馬國首相馬哈迪在去年10月3日開始悄悄實施海沙出口禁令。路透社是透過兩名馬國高級官員得知這項消息,不過礙於事件敏感,透露相關資訊的兩位馬國高級官員拒絕具名。
官方說法稱不是沖新加坡而禁止出口
之前不想賣水,是嫌水價太低。不想賣沙,又是為何?消息來源告訴路透社,馬哈迪不滿馬國土地被用來擴大新加坡的領土面積,他也擔心一旦馬國繼續出口海沙到新加坡,該國的貪污官員可能從秘密業務中收取利益。
根據路透社的相關報道,馬國首相的新聞秘書恩迪沙茲里已確認該項消息。換句話說,馬國的確在去年開始停止出口沙子。不過,恩迪沙茲里也強調,該措施主要是為了打擊非法走私沙子,並否認該項禁令是衝著新加坡的國土擴張計劃而來。
上述匿名消息來源告訴路透社,由於擔心可能導致外交風波,馬國政府從未公開宣布海沙的出口禁令。

馬哈迪不滿馬國土地被用來擴大新加坡的領土面積。(網際網路)
新加坡擁有多元進口沙子來源地
雖然新加坡政府未針對這項禁令做出任何回應,但是主管沙子進口事務的國家發展部強調,我國有許多沙子來源地:
「沙子是以商業方式從各國進口的,從而確保我們沙子供應的穩定。」
國家發展部也告訴路透社,我國同時也在努力減少對沙子的運用:
「政府一直以來也不停鼓勵相關行業減少對沙子的依賴。」
兩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沙子進口商指出,隨著沙子這項商品越來越稀缺,新加坡必須花費更高的成本,以便從更遠的地方進口沙子,例如印度。如此一來,運輸費用勢必更為高昂。
不過,上述進口商也補充,新加坡近年來已經開始貯存沙子了,即使沙子供應吃緊,沙子的庫存應該也能暫時應急。

政府鼓勵相關建築行業減少使用沙子。(示意圖,來源:聯合早報)
新加坡從2007年就開始增加沙子庫存
馬國高級官員向路透社透露,馬哈迪早在上世紀90年代首次任相時就曾落實過類似的沙子出口禁令,當時馬國曾經收緊對河沙和河口沙子出口的監管。
2007年,印尼也曾以環境問題為由,禁止沙子出口到新加坡,這項禁令當時一度在我國引發「沙石危機」,新加坡的建築工程幾乎停擺。從那時起,新加坡就開始加強沙子的庫存。
路透社也報道,無法永續的沙石開採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在亞洲國家的一些貧窮區域,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水源也會遭受嚴重污染。

新加坡從2007年開始已加強沙子的庫存。(路透社)
新馬分別是對方的沙子進出口大戶
填海計劃最常使用的原料是海沙,而河沙則是洋灰等建築材料的主要原料。
根據聯合國貿易統計資料庫(United Nations Comtrade data),新加坡在2018年一共從馬國進口了5千900萬噸的沙子。這意味著馬國進口的沙子占了新加坡2018年沙子總進口量的97%,而馬國出口到新加坡的沙子數量則占其全球出口量的95%。
無論如何,上述數據是指所有的沙子數量,並未特別區分出究竟是填海使用的海沙或是建築工程所採用的河沙。

新加坡去年進口的沙子有97%來自馬國。(海峽時報)
新加坡填海工程持續加快,未來沙子用量可能更多
曾擔任新加坡填海工程顧問的工程專家C.M. Wang指出,由於新加坡的大陸棚幾乎已經填滿,因此接下來填海工程需要用到的沙子數量將會增多。
科普一下,大陸棚是指陸地邊緣比較傾斜平緩的海底地帶,簡單來說就是海岸線邊緣有海水,但比較淺的地帶。一旦填海地帶延伸到大陸棚以外,海水深度將會顯著增大,因此需要更多的沙石進行填補。

大陸棚示意圖。(網際網路)
與此同時,新加坡國土擴張的速度非但沒有減緩,反而還持續加速中。新加坡官方數據網站data.gov.sg的資料顯示,僅僅在2018年,新加坡就增加了2.7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這也是近10年來最大的增幅。

新加坡在2018年增加了2.7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data.gov.sg截圖)

新加坡在2018年增加了2.7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data.gov.sg截圖)
大士碼頭填海項目是其中最龐大的填海項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填海工程要數大士碼頭(Tuas mega port)的填海項目。這項填海工程將分為4個階段進行,一路填到2040年才結束。
首階段的填海工程已經展開,並預計於2021年竣工。《聯合早報》報道,耗資24.2億新元的大士碼頭第一階段填海工程在今年4月已完成約四分之三的進度。
首個階段的工程已安裝好221個預製沉箱(caisson),以用來建造全長8.6公里的碼頭岸壁結構,2021年將如期投入服務。每個沉箱的重量超過1萬5000公噸,高度相等於10層樓高的組屋。
根據《亞洲新聞台》報道,大士碼頭填海工程也將採取較環保的方式來進行填海,包括重複利用來自其他土地建設項目所開鑿的泥土。
新加坡海事與港務局也稱,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工程將分別減少約70%和50%的沙子使用量,同時也將節省約20億新元的成本。

大士碼頭的第一階段填海工程預計於2021年竣工。(海峽時報)
新馬去年底曾為填海項目吵得不可開交
我國和去年底曾和馬國有過一連串海域和領空權的爭端,而大士碼頭填海計劃和那些爭端的關係可說是剪不斷,理還亂。
根據路透社報道,馬國禁止出口海沙到新加坡是去年10月3日的事。
紅螞蟻早前報道,我國和馬國在去年底曾有過一連串海域和領空權爭端,而導火線正是來自馬國政府在去年10月25日的一項舉措。
疑似不滿新加坡在大士碼頭進行的填海工程,馬國在去年10月25日刊登題為「修改新山港口界限聲明」的聯邦政府公報,單方面擴大港口海域界限,隨後多次派遣船隻入侵我國海域,甚至一度將3艘船隻停泊在我國海域。

法停留在我國海域的馬國浮標船Polaris和希臘註冊商船Piraeus相撞。(新加坡警察部隊提供)
新加坡也多次做出反制,包括擴大大士附近的港口海域界限,並對馬國「侵門踏戶」的行徑予以強烈譴責和警告。
馬國交通部長陸兆福在當時曾指責新馬海域爭端是因為新加坡不斷填海所造成的。我國基礎建設統籌部長兼交通部長許文遠則強調,馬國聲稱我國越界的爭議海域,在大士填海工程開始前,就是我國的領海。
新馬兩國最終在今年3月14日達成協議,將雙方的港界分別恢復至2018年10月25日前和12月6日前的狀態。簡單而言,就是回到爭端前原有的港界。
去年10月開始秘而不宣的海沙出口禁令,和去年10月底新馬兩國開始的海域爭端的相關報道擺在一起看,路透社的消息來源表示馬哈迪就是不爽把沙賣給新加坡填土,不過官方說法則聲稱馬國是為了遏制非法走私沙子活動才頒發海沙出口禁令。蟻粉覺得哪一個說法比較能取信於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