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循環路垃圾屋「代代相傳」?母親愛撿拾物品囤積,今年初逝世後,兒子接著「留守」,附近街坊飽受困擾,苦不堪言。
熱心讀者許女士通知《新明日報》,指妹妹住在循環路第64座組屋的三房式單位,有同層男鄰居卻將雜物堆在走廊,因此擔心萬一發生意外,或將阻擋逃生去路。
「我妹妹因肝臟問題,目前還在留醫,希望能在她出院前解決問題。」

彭添髮指一些物品還有其用處。
她說,過去幾十年來,男鄰居與父母同住,隨著父母相繼離世,家中堆積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甚至每晚都在走廊睡覺。
據了解,囤積情況已經持續了至少20多年,幾乎「延續了」兩代人。
記者走訪時,涉事單位外擺放了架子堆放雜物,包括箱子、麵包、鋁罐等等,另一側也種滿了植物,走廊僅剩下大約55公分,走過時必須小心翼翼。
據觀察,單位大門並未關上,僅用鐵鏈鎖著。裡頭堆滿了雜物,僅留下一條30公分寬的走道。另外,門處還放著一盆貓砂。
男鄰居彭添發(73歲,洗碗工)當時在走廊席地而坐,閱讀報紙,身旁還有一隻貓。
他受訪時解釋,雜物都是他多年來收集的物品,有些還有用途,一些則準備丟棄。
「像這些報紙,我讀完後,有用的就會留下,沒用的就丟掉,很多東西都準備丟掉。至於麵包,我是要去喂寵物的。」
附近居民鄭先生(87歲)告訴記者,他住在該處長達50多年,因走廊變窄,也減少出門。
「我們上了年紀的,確實比較困擾,更會害怕失火。這裡的電梯只剩下一台在運作,我必須經過他的單位。」
鄭先生補充,男鄰居的老母親疫情前入住老人院,今年初過世。
「其母親健在時,就已開始有堆積的習慣,只不過近幾十年來,東西開始堆積到屋外。」
鄰居黃景順(28歲,活動策劃)告訴記者,從小住在該處,就發現垃圾堆積的情況。「有時還會有蟑螂,他經過時,身上有股味道。」
2017年報道,指彭添發和老母親多年來撿破爛,導致單位堆滿雜物,他的兩個弟弟花了5小時清理組屋,引來彭添發極力反對,雙方搞到決裂。
當時,老母親也坦言,丈夫過世後,確實捨不得丟棄他的遺物。報道中也提及,父親曾是清潔工愛收拾,直到過世後,房子才漸漸堆滿雜物。
彭添發說,父親在1995年過世,留下了許多遺物,母親今年初離開後,她的遺物也完好無損的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