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書寫傳奇
新加坡教育界正迎來一個特殊的時刻——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與耶魯大學聯合創辦的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已於6月30日正式關閉。這所被譽為 「亞洲文理教育標杆」的學府,用14年時間書寫了一段關於創新、多元與卓越的傳奇。
2025年6月30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官網發布公告,確認耶魯 - 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停止運營。這則消息讓不少教育從業者和留學生感慨:「一個時代結束了。」
回溯2011年,當 NUS 與耶魯大學正式簽署協議,宣布共建這所文理學院時,它便被寄予厚望——要在亞洲打造一所「打破學科邊界、融合東西方智慧」的頂尖學府。

14年間,它做到了:每年吸引超10,000名全球申請者,錄取率僅約5%(據 NUS 官網數據),堪稱「比藤校還難進」;來自70多個國家的學生在這裡同吃同住、跨文化碰撞,成為亞洲首個將 「居住式學習」 納入核心課程的學院。
它的落幕,為何讓全球教育界頻頻回望?其留下的 「遺產」,又將如何影響新加坡教育的未來?

硬核成績單
不止於課本的教育
在Yale-NUS,「上課」 從不是教育的全部。
其獨創的「共同課程(Common Curriculum)」用兩年時間,讓學生沉浸式接觸從中國儒家經典到西方啟蒙思想、從量子力學到社會契約論的多元知識——用一位2017屆畢業生的話說:「大一討論《論語》與《理想國》的異同,大二在實驗室設計跨學科課題,這種『無邊界』的學習,徹底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

更特別的是「居住式課程(Residential Curriculum)」:學生按學院住宿,宿舍就是「第二課堂」。70多個國家的學子在深夜討論環保議題、在文化節上展示家鄉傳統、在社區服務中協作解決問題。NUS官網曾提到,這種模式讓學生「在4年里同時學會獨立與包容,成為真正的『全球公民』」。

用數據說話
90%學生半年內就業
14 年育人成果,藏在硬核數據里。
據《聯合自治大學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2017至2024屆Yale-NUS畢業生中,每年約90%在畢業後的6個月內找到工作,涵蓋金融、AI、國際組織、公益等領域;另有11%直接進入史丹福大學、耶魯大學、清華大學、倫敦經濟學院等全球頂尖研究生院。

更亮眼的是「獎項收割機」屬性:畢業生中有人斬獲富布賴特獎學金、羅德獎學金、施瓦茨曼獎學金等國際榮譽,有人成為麥肯錫、谷歌等企業的核心骨幹,還有人創辦社會企業解決東南亞貧困問題——他們的軌跡,印證了「培養全球視野實踐者」的初心。

關鍵節點
從「構想」到「落幕」
這所學院的14年,是亞洲文理教育的「試驗田」:

2009年,新國大與耶魯校長在達沃斯論壇初提合作構想,為亞洲文理教育「破局」;
2013年,首屆150餘名學生入學,先在耶魯紐哈芬分校參加暑期項目,開啟「跨洲學習」模式;
2017年,首屆 119 名畢業生走向世界,教育模式初步驗證成功;
2021年,新國大宣布將其與大學學者計劃(USP)合併為NUS College,讓理念「換種方式延續」;
2025年6月30日,正式關閉,但NUS College已接過「跨學科+全球視野」的接力棒。
它的落幕,也藏著「延續」的智慧:2021年合併計劃宣布後,NUS明確表示,NUS College將保留Yale-NUS 的「共同課程」核心,升級「居住式學習」模式。
Yale-NUS的校門關閉,但它留下的「跨學科融合」「全球視野培養」「生活即教育」等理念,已融入新加坡教育的基因——NUS College 將帶著這些經驗繼續前行,70多個國家的校友網絡也會在全球傳遞其價值觀。
這所學院的14年,或許不是「神話終結」,而是「教育探索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