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經濟主要由產品和服務的批發貿易作為動力,但隨著新加坡在近幾年抓住金融科技和數字化的機遇,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也逐漸成為驅動新加坡市場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新加坡與貿易夥伴擴大合作,簽訂了《數字經濟協定》(Digital Economy Agreement)和《綠色經濟協定》(Green Economy Agreement),致力於為國際合作夥伴和企業提供合適的商業基地,協助和推動企業綠色創新和規模擴張。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制定策略以促進融資來催化新加坡和其他亞洲區域凈零碳排放的轉型,促進跨境合作及創造新經濟價值。
目前新加坡已簽署二十七項自由貿易協定、三項數字經濟協定,以及世界首個綠色經濟協定。

自由貿易協定是兩個或更多國家之間的協議,使貿易和投資更容易進行。這些協定規定夥伴國家之間出口商和投資者的利益,如關稅優惠(tariff concession)、智慧財產權和投資保護等。對於企業,這將降低服務供應商的進入壁壘,提高產品出口商的價格競爭力。
自由貿易協定對新加坡企業有什麼好處?
一般來說,從新加坡出口產品到另一個國家會被徵收相應的進口關稅,企業為了自身的盈利能力便會將這些成本將轉嫁給客戶和消費者。在自由貿易協定下,企業在出口至協定的夥伴國家時可享有一定的關稅減免,降低整體成本,讓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從而在當地市場搶占份額時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自由貿易協定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可以創造出更有利和可預測的貿易條件,這對需要穩定貿易環境的服務貿易特別重要。2022年新加坡出口的服務貿易達到4015億新幣,其中最主要的貿易夥伴是美國、歐盟、日本、東協、澳洲和中國。
由於自由貿易協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無論商業或政治環境如何變化,承諾加入協定的國家均遵守統一的規則,為各方創造適宜的貿易環境和條件。
自由貿易協定還提供全球和區域連接的優勢。除與個別夥伴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新加坡也簽署多邊協定,讓新加坡企業與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建立聯繫。
自由貿易協定如何幫助資源有限新加坡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由於自身資源有限,在進行海外擴張時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對全新經商環境的研究。除確保產品與市場的契合,企業必須耗費大量資源了解陌生的商業和監管環境,也可能因為經費有限而不能對新市場有較為全面了解。自由貿易協定作為明文條例,讓企業更容易辨識出能享有優惠貿易承諾的市場,並在新市場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營運方面,海關法令的透明度較高,企業產品可更快速通關。
但企業也不能因為存在自由貿易協定就認為在運營和治理方面能一勞永逸。中小企業要制定明確的國際化目標和策略,明辨市場的合適性和可行性,尋找最佳進入市場的時機。

中新兩國宣布實質性完成自貿協定升級後續談判
不久前,在國務院總理李強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共同見證下,中新兩國部長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關於宣布實質性完成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升級後續談判的諒解備忘錄》,實質性完成兩國自由貿易協定升級的後續談判,這是也中國在自貿協定實踐中首次採用負面清單模式作出服務和投資開放承諾。

雙方在原升級協定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服務貿易和投資開放承諾水平,新增電信章節,並納入國民待遇、市場准入、透明度、數字經濟等高水平經貿規則。雙方還共同確認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開放措施不回撤,以協定方式承諾彼此「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
自2008年已來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來,中新兩國不斷升級貿易協定,覆蓋面積越來越廣,推動雙方服務貿易和投資進一步自由化。
企業如何加深對自由貿易協定的了解?
雖然自由貿易協定內容是經過深入談判後得到的,對企業的經濟利益有具體促進作用,但企業須熟悉各種自由貿易協定的具體規定,明確自身能夠享受到相應的優惠政策。
企業可以考慮以下四種途徑來了解自由貿易協定:
1、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與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共同組織外展活動,幫助企業了解自由貿易協定和獲得諮詢服務;
2、企業可登錄企業發展局網站了解各種自由貿易協定;
3、企業發展局為企業推出線上自助工具「Tariff Finder」,供查詢關稅相關信息以及了解貿易相關條例和手續;
4、準備將業務拓展到海外的企業可以通過企業發展局的市場進入協助計劃(Market Readiness Assistance),可獲得自由貿易協定和貿易合規(trade compliance)方面的諮詢服務。


新加坡一直以來是一個高度開放和依賴貿易的國家,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加強了其作為全球貿易中心的地位,並為新加坡企業帶來了多方面的益處。
新加坡企業因此得到了更廣闊的市場准入機會,企業能夠更輕鬆地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其次,企業貿易成本降低,能夠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生產和提供產品和服務,與其他國家的企業進行公平競爭。協定促進了技術轉移和知識交流,使企業能夠從其他國家獲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協定不僅將新加坡企業推向海外市場,更擴大了市場規模和消費者需求,吸引了更多的外國投資和企業進入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