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義安城高島屋(Takashimaya)的地下通道。(聯合早報)
作者 鄭智浩
想要與冠病長期共存,政府防疫措施有沒有成效,民眾是否都有遵照指示減少出門,是站在前線指揮抗疫的公衛專家和領導們,最想知道的答案。
谷歌自去年初冠病疫情開始,就定期發布《社區人流趨勢報告》(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利用智慧型手機用戶的歷史定位記錄,統整世界各地民眾在疫情間前往商店、公園或工作場所等公共場合的人流情況。
這份涵蓋135個國家與地區的報告,是以去年疫情還未全面暴發(2020年1月3日至2月6日)前的中位數為基準,在人們常逗留的六大板塊中,實時反映人流動向。
毫無意外地,實施相對嚴格限制措施的新加坡,在各大場合的人流量都在疫情期間都呈下滑趨勢,僅「住宅」人流出現增長。由此可看出,國人挺有公民意識的,而且有乖乖聽話少出門。

*2021年9月17日是星期五,對比基準為2020年1月3日至2月6日(共5周)期間所有星期五相關數據的中位數。(谷歌)
普通人對於上面的數字可能比較無感,但擅長分析數據的總理夫人何晶卻從中讀出了弦外之音。
她周二晚(21日)特地拉出「零售店、娛樂設施」這一欄的數據,與衛生部近期公布的病例相結合,對比出「人流VS疫情」的趨勢,替網民捋一捋本地疫情的走向。
值得一提的是,夫人還罕見地將此貼文置頂,想必是要讓路過她面簿的人都不會錯過。

新加坡人最喜歡在星期六出門溜達
先來看新加坡每日確診人數與「零售店、娛樂設施」的關係圖。

(HO Ching面簿)
上圖囊括了6月初至9月15日的數據,期間我國經歷了KTV夜店、裕廊漁港、白沙浮商業城、大巴窯巴士轉換站等幾個顯著的感染群,後兩者至今仍屬於活躍感染群。
圖中的藍線顯現的是谷歌「零售店和娛樂設施」的每日人流更動百分比,淺灰色板塊則代表本地每日新增病例數。明顯可看出,兩者形成一定程度的正比。
何晶表示,她原以為新加坡周末人潮最多的一天會落在星期天,沒想到國人卻喜歡在星期六外出用餐,令她感到意外。
蟻粉若仔細觀察,會發現每一小段上升通道的高峰,都落在星期六(虛線處)。
防疫政策的收緊(粉紅色)、放寬(淺綠色)或公共假期,都會導致人流量出現相應的變化。

裕廊東的購物中心。(聯合早報)
大讚國人配合,減少外出活動
何晶也同時曬出7天平均病例數的圖,觀察病例數與人流之間的聯繫。橙色線為7天人流均值,淺灰色板塊這次代表7天平均病例數。

(HO Ching面簿)
何晶說,從這張圖可看出兩點:
第一、每當政府調整在外用餐的條例,其帶來的衝擊和新增病例,通常會在3至4周內顯現出來,而且通常會形成新感染群。
「這很可能是(每次放寬條例)病毒在悄悄傳播,亦或者無症狀傳播,而且一傳就傳了幾代,尤其是我們目前很多人都接種了疫苗,直至有足夠多的人出現症狀後,病例數就突然顯著激增。」
第二、雖然目前本地疫情正在攀升中,但7天人流均值(橙色線)正在下滑,顯示在外活動的人數有減少的趨勢。
「Yay!非常非常感謝大家!這意味著,從上周開始,我們在那些需要脫下口罩的餐飲場所的活動,已開始減少。目前快速上升的每日確診數字,有望在下來兩周放緩。」

(聯合早報)
何晶還說,時至今日,不少人已對社交安全措施感到厭煩和疲倦。政府能做的只是制定出一些能夠管制和執行的防疫條例,重要的還是我們自身的自律自愛,而不是當局叫我們做什麼我們才做。
「現在該輪到我們向醫護和前線人員看齊,自律自愛。如果他們還在埋頭苦幹,努力完成分內之事......我們至少應該保持冷靜,無論做什麼都三思而行。」
夫人指出,民眾還是可以像往常一樣,跟家人或一小群友人出外用餐。不過,若要與一大群來自不同生活圈子的人聚會,最好暫且打住。
「我們是活生生、會思考、且負責任(希望如此啊)的人,能夠自覺採取額外步驟來調適個人的活動。這樣我們才可以在接下來兩個月,繼續循序漸進地開展社交活動。」
希望年底放寬更多措施
何晶最後說, 接下來我們的社區病例還將持續上升。
不過,如若國人都願意配合,減少外出走動,就能減緩疫情升溫的速度,最終下降到可控範圍內。
「年底前,那些還未接種疫苗的年長者當中,應該會有多1萬至2萬5000人完成接種。另外,可能會有15萬至25萬名60歲以上年長者施打追加劑(第三針),到時小學和幼兒園的學童應該也能接種疫苗。完成這些步驟後,我們或許就可以放寬更多防疫措施。」
「讓我們一起為慶祝聖誕節和元旦的目標而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