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衣食住行、柴米油鹽…...所有的都需要錢來支付,所以導致小市民天天和生活費打交道,帳單上的數字更讓人情緒起伏不定。
回顧這一年,許多讓人煩惱的事情接踵而至。
2月
財務部長在題為「共建更美好未來」的財政預算案中,就先給新加坡人民做了心理鋪墊:2021年到2025年的某個時間點,計劃把消費稅從7%上調到9%。
接著是3月
教育部突然通知屬下教師,在各自學校停車需繳費…..
4月
水價再一次上調,前後兩回調整總幅度是30%,這讓每個家庭又陷入了困境,用水不如用電的想法也隨之而來,但對於一些餐飲的公司來講,然而這些成本又會化作費用加到消費者身上。
然而更驚嚇的是剛宣布的車資年底要漲4.3%。這是三年來的首漲,而明年也沒有下降的趨勢。
生活中並不都是壞消息,也會有好消息的到來,那就是電力市場正逐步開放,還有的商家折扣給到22%!
最後,讓新加坡人愛恨交織的房地產,頭兩季價格分別上漲3.9%和3.4%,但7月突然又出了降溫措施,結果第三季只起了0.5%。如此乍暖還寒,該慶幸還是失望?
6月間
媒體報道了一則信息,總結新加坡人過去10生活。調查中發現新加坡人民最煩惱的四件事的依序是車價和房價、生活費壓力、本地人和外國人比例,以及擔心醫藥費上漲。
最後
隨之而來的重磅就是人均GDP將近6萬美元了,這似乎也關係到3大方面。
1
貧富議題攪動多國政治
收入和生活費的牽動,讓政治紛擾不斷,而現時民粹主義方興未艾,導致小部分人暴富,多數群眾變窮了。
馬國今年政壇巨變,百物騰漲,生活費「壓力山大」也是最大核心議題。
2
馬哈迪又在水價上老調重彈
馬國新政府上台後,再次擔任首相的馬哈迪多次表示,對新馬兩國的水供協議很是不滿,要求重啟水供談判。

對此,我國的立場明確,表明1962年簽署的水供協定列在1965年新馬分家協定中,獲兩國政府承諾,也在聯合國備案。「雙方有必要完全遵守這些協定里的所有條款」。
3
調控小販中心食物價格
為推動小販行業的傳承,以及確保小販中心的食物價格維持在人們「負擔得起」的水平,國家環境局三年前開始擇試點通過外包的方式,委任社會企業經營管理小販中心。

然而,近來有小販申訴合約條件嚴苛,以及營業成本因各種額外費用而提高。許多人開始質疑社企小販中心模式的可行性。國家環境局最近完成針對社企小販中心的合約內容的首輪評估,管理業者同意在攤位營業時間、合約終止通知期限和押金、違約賠償金,以及律師費四大方面作出調整。
最後在小編看來,生活費用終究是新加坡人民最愁的一個大問題,政府可以給予一些政策,但終究能力是有限的,而剩下的則還是要新加坡人民自己解決。而且新加坡是全球有名的貴都,必然會牽連著許多先天因素,包括本土資源,進口之類的。其次新加坡整個島就是一個國家,總得承擔超乎他國更多的問題。 國家發展了,生活水平就再也回不到從前,很多過去的奢侈品,今天變成了必需品,所以唯有控制自己的消費,戒掉所謂的慾望,戒掉奢靡的追捧,才可以過得輕鬆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