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人》信息部
由《經濟學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發布的2018年「全球食物保障指數」(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報告,對113個國家的食物保障水平進行評估。
「全球食物保障指數」根據食物是否讓人負擔得起、食物供應是否穩定,以及食物品質及安全等三大主要評估範圍,來衡量各國的食物保障。
報告今年首次針對各國抗衡氣候變化等風險所展現的韌性,進行一項分開的評估和排名,再利用這個信息對「全球食物保障指數」的排名進行調整。目的是要凸顯一旦把氣候變化、天然資源受侵害等因素,對食物保障所造成等風險納入考量後,會對各國原本的食物保障情況,帶來什麼衝擊。
報告說,新加坡在食物保障方面取得高分,主要因為新加坡是高收入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自2012年以來,上漲近30%,但新加坡人的食物開銷在家庭開支所占比率是全球第二低,僅次於美國。另一方面,新加坡對農產品的進口關稅最低,也有助降低食品進口的價格。
報告也指出,各國都必須正視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源受侵害等因素,對食物保障造成的威脅。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將這些風險納入考慮後,高收入國家的食物安全保障水平的下跌幅度,往往比其他國家來得大。
報告呼籲,面對氣候變化等不確定因素,每個國家都須建立起食物生產、供應和分銷體制的韌性,並且應投入資源,通過農業技術研究和創新等方式,以加強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