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任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郝樹華】「以人為本,人力即為資本」——當地時間11日,世界銀行集團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印尼巴厘島召開的年度會議上,正式公布了全新的「人力資本指數」排行,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出各成員國對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投入,並基於該指數對這些國家未來的生產力和國民收入水平進行評估。在該組織公布的排行榜上,亞洲國家包攬「三甲」,部分欠發達的非洲國家排名墊底。世界銀行此舉雖是旨在敦促各成員國政府加大教育和醫療方面投入,但這一排行本身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路透社11日報道稱,世界銀行「人力資本指數」是對各成員國新生兒未來的生產潛力所進行的評估,該指數計算需參考三個重要指標:分別為新生兒存活率、健康程度,以及預期的教育程度,計算後的分值介乎於0和1之間。如一個國家得分為0.5,則意味著個人乃至國家在未來將可能損失一半的經濟潛力,對GDP構成直接影響。根據排行顯示,亞洲國家在榜上名列前茅,其中新加坡以0.88的分值位列第一,韓國和日本以0.84並列第二。中國香港排在第4。5至7位分別是芬蘭、愛爾蘭和澳大利亞。英、法、美三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均未能進入前十,分別位於第15、第22和第27名。中國大陸排名第46位。
新加坡「亞洲新聞網」11日稱,根據世界銀行報告,新加坡的上榜理由為「持續關注國民發展問題,在教育水平上躋身於全球最佳行列」。報告指出,新加坡出生的孩子平均入學年齡為4歲,在18歲前的「學齡」可達13年。該國的教育質量也很有保障,高達98%的學生所接受的初等教育符合國際標準、且幾乎所有經過初等教育的學生都具備足夠的學力迎接進階課程。該國醫療系統也位居世界前列,新生兒的存活率接近100%,且國內15歲左右的青少年能平安活到60歲的機率高達95%。
《韓國先驅報》11日稱,韓國的醫療條件也很發達,新生兒的存活率與新加坡持平,但該國在教育水平上略遜於前者——新一代國民在18歲前的有效「學齡」約為12.2年。路透社稱,排行榜的最後20位幾乎被欠發達的非洲國家包攬,尼日、南蘇丹和查德3國墊底,居於最末尾的查德分值僅為0.29。相比位居前列的已開發國家,非洲國家在教育水平上差距懸殊。以南非為例,在該國完成初中學業的學生群體中,高達3/4的比例幾乎沒有能力繼續升學。
世界銀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最新排行旨在造就健康、有文化且適應性更強的新一代人口,以應對未來多變的職場環境。不過,該機構的報告揭示了一個令人堪憂的大趨勢:由於一些國家的政府未能在關鍵民生領域予以足夠投入,這一代新生兒未來將有一半以上終身收入減半。特別是在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高速發展下,低技術含量的工作難免會被逐漸淘汰,身體不佳、教育水平欠缺的人未來更難找到工作。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表示,最新排行所反映出的情況與各國生產力和經濟增長息息相關,他希望能通過公布排行的方式,激勵相對落後的成員國設法迎頭趕上。世界銀行方面認為,暫時落後的一些國家其實極具發展潛力:比如在亞塞拜然、厄瓜多和墨西哥等國,如果新生兒能得到完全的教育機會、且保持身體健康,其總體生產能力能提高40%,非洲一些國家的潛在提升空間更大。金墉表示,對於一些貧窮的國家來說,人力資本往往是他們唯一擁有的資本,這對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意義重大,為此當局更應該加大對「人」的投入。
不過,世界銀行方面的態度也引發了不少爭議。特別是行長金墉明確指出「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並非問題的解決之道」。而實際情況是,很多欠已開發國家目前尚不具備實施改革的必要資源。不僅如此,「人力資本」這個概念本身就招致反感。有批評人士稱,在「人力資本」的邏輯框架下,「人」從權利的所有者,變成「經濟指標的貢獻者」;人的生產能力被過度強調、而人性中很多重要構成遭到忽視或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