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為釋放空間和保證經濟發展致力於開發地下空間
新加坡政府27日公布了2019年發展總藍圖草案,透露了新加坡政府為地下空間用途進行的規劃。
濱海灣、裕廊創新區和榜鵝數碼園區的三維規劃圖被率先公布,共列出650公頃的地下空間。
據了解,此舉是打造新加坡地下城市地圖的第一階段。

(圖片來源網絡)
這些地區的地下將配備交通樞紐、步行街、自行車道、公共設施、倉儲和研究設施、工業應用、購物區和其他公共空間,
分別位於裕廊、榜鵝和濱海灣的地下8米、15米和25米。
地下空間的用途各異。淺的地方可建設交通線,深的地方如裕廊岩洞可存儲石油等戰略物資。
新加坡市建局總規劃師兼副局長黃攸寧舉例稱,新加坡電力計劃在前巴西班讓發電廠一帶興建本地最大地下變電站,
此舉可騰出地表3公頃土地用於建新辦公樓等用途。

(圖片來源網絡)
作為世界上最擁擠的城市之一,人口約560萬的新加坡預計到2028年還要增長約150萬人。
歷史上新加坡曾採用向高層發展和填海造地來解決土地面積不足問題。
自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填海造地使國土陸地面積增長超過1/5。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土地開發正面臨越來越多來自地理邊界、水深限制、海平面上升和環境問題帶來的挑戰。
《紐約時報》稱,新加坡許多地面高樓已高達70層。
空軍基地和機場周邊地區的建築高度限制令開發商無法把樓蓋得更高。
由於空間擁擠,已經有數個老莊園和軍隊營地被關閉,為居住和工業開發騰出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