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教院亞歷山大醫院合作推出 適合吞咽困難病人食譜

工藝教育西區學院與亞歷山大醫院合作為有吞咽困難的病人改良菜色。(圖:亞歷山大醫院)
工藝教育西區學院與亞歷山大醫院合作為有吞咽困難的病人改良菜色,同時推出食譜,以便讓病患在食物方面有更多選擇。
35歲亞歷山大醫院(Alexandra Hospital)語言治療師主任馮馨慧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表示,入行11年來,她發現國人其實對吞咽困難病人的需要缺乏認知。因此在2021年10月,她和團隊一起教育亞歷山大醫附近的小販,有關質地改良飲食(Texture Modified Diet)的概念。
這項活動吸引了許多人關注,工教院西區學院(ITE College West)烹飪學校也因此主動聯繫我們,表示希望為這群病患盡一份力。
食譜包含四大種族菜色

亞歷山大醫院語言治療師主任馮馨慧。(圖:亞歷山大醫院)
馮馨慧說:「我們首先讓工教院的教生了解如何質地改良飲食,並且如何準備食物,讓這些病人可以更安全、更方便地飲食,而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合作推出包含四大種族菜色的食譜,為病人提供經過質地改良的家常菜。」
吞咽困難的原因其實可以歸咎於喉嚨的結構或肌肉產生變化,導致病人無法正常吞咽。最常見的疾病包括中風、帕金森氏病、頭頸癌等,也可能因衰老而產生。它的症狀包括比平常人更容易咳嗽、吃東西時會比較慢、必須把食物切碎後才吃。
馮馨慧表示,社會對於這群病人的包容性可能還不是很大,所以病患有時會認為自己的飲食習慣不被接受,導致他們多半選擇在家中用餐。
「和工教院的合作過程非常順暢,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或挑戰。 我們都會先審核學生們做出來的菜色,並在試吃後提供建議,建議如何改良,讓菜色更適合病人食用。」
病人可有更多食物選擇
這份名為「阿嬤,今晚吃什麼?」(My Grandma's Dinner)的食譜能讓看護者學會做出更多適合病人的食物,讓病人在食物方面有更多選擇。此外,食譜也將提供給醫院的廚師,同時在網上發布,以便分享給更多人。
馮馨慧說,與工教院這次的合作其實是雙贏的,不僅可以趁這次的機會讓學生更了解吞咽困難病人,學生們也可以學會如何改良食物。
食譜為容易烹飪的家常菜

工教院烹飪藝術講師劉慶華 。(圖:亞歷山大醫院)
同時參與這些計劃的45歲工教院烹飪藝術講師劉慶華表示,食譜中包含各個種族的菜色,會有西餐、中餐、馬來餐和印度餐。
劉慶華說:「這些食譜都是可以在家中烹煮的家常菜,做法都不會太複雜,因為我們想要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做出這些菜色。」
17歲西式烹飪藝術學生胡展騰就選擇了做西餐,至於18歲亞洲烹飪藝術學生Siti Nur Syiqa 則選擇做馬來傳統料理。

西式烹飪藝術學生胡展騰。(圖:亞歷山大醫院)
胡展騰表示,他們經過兩個月的反覆嘗試後,才成功研發出適合的菜色。
他這次選擇改良自己平時就很喜歡吃的牧羊人派(shepherd's pie)。他說:「我們的料理都可以在一個小時內煮完,而且我們也都會確保菜色中的食材都切成小塊,以助消化。」
能向專業老師學習感榮幸

亞洲烹飪藝術學生Siti Nur Syiqa (左)。(圖:亞歷山大醫院)
Nur Syiqa則表示,傳統馬來菜通常都有自己一套的煮法,因此想要改良其製作方法並不簡單。
「我的食譜里有胡蘿蔔,而我需要剁成非常小塊,才能確保病人容易吞咽。菜色中的肉,我也選擇使用脂肪更少、更健康的裡脊肉。」
她說,老師們是各個行業里的專家,能和他們一起製作料理是她的榮幸。
Nur Syiqa說:「身為一名廚師,我很慶幸自己有機會為這些病人創造出更多的食物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