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就業市場競爭加劇,16歲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今年5月上漲至20.8%的歷來新高。(中新社)
作者 劉智澎
每天在家辦公,工作時間靈活,包吃包住,不必應徵就直接錄取。
這樣的全職工作,是不是很羨慕?
其實這份工作,人人都能做,就要看你的父母同不同意,因為每月發薪水的「老闆」正是他們。
工作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幫父母準備三餐、洗衣拖地、取快遞、解決電子產品問題等。
給父母打電話=商務洽談
跟父母外出旅遊=公費出差
買菜記帳=財富管理
等等,這些不是子女本來應盡的責任嗎?怎麼父母還得給錢,才可享有這些「服務」?
中國的「全職兒女」會告訴你:要怪就怪經濟不好。
中國統計局上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
中國青年失業率(16歲至24歲)今年5月上漲至20.8%的歷來新高,相當於每五個青年中就有一人無業。
雪上加霜的是,同樣刷新紀錄的1158萬名大學畢業生將在今年夏天步入職場,比去年多出82萬人。中國就業市場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今年夏天,中國1158萬名大學畢業生將步入職場,比去年多出82萬人。(中新社)
大城市的工作機會稀缺,又不想下鄉「自找苦吃」,這些畢業即失業的年輕人只能閒在家裡當「全職兒女」。
根據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前程無憂」發布的《2023「考公人」求職觀察報告》:
13.3%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是父母的全職兒女,應屆畢業生的身份似乎成了一種隱形枷鎖。 通過勞動換取父母的經濟支持
紅螞蟻只聽過「全職主婦」和「全職奶爸」。究竟「全職兒女」是怎麼流行起來的,還取了這麼一個清新脫俗的職稱?
原來,中國社媒豆瓣去年底出現了一個「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小組,短短半年就有近4000名成員加入。
當中不乏學歷高但求職無門的年輕人,還有不少是學成歸國的留學生。
小組把全職兒女定義為:
年輕人脫產寄居父母生活,並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同時保持學習,嘗試找到職業目標,考公考研上岸。
(「考公」指的是公務員考試,「考研」則是研究生考試)


(豆瓣網站截圖)
從群組裡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全職兒女的生活並非「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也沒有一般人想像中的輕鬆愜意。
有的得面對長輩生病或自己精神狀況不佳,有的則陷入無業的焦慮彷徨中,感覺自己「價值感很低」。



(豆瓣網站截圖) 父母退休金不多 做全職兒女只能是權宜之計
選擇成為全職兒女的中國年輕人,並不全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也有一些是20多歲至30多歲、事業陷入瓶頸的上班族。
原本在北京從事遊戲策劃工作的朱莉(29歲)就是其中一人。
她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坦言,多年來的頻繁加班讓她吃不消,「活得像個行屍走肉」。
「我經常早上9點出門,凌晨1點才回來。晚上不吃安眠藥就睡不著,做夢都是在公司里,夢的內容也跟工作有關。早上醒來又馬上去工作,感覺24小時都在工作。」

多年來的頻繁加班讓朱莉吃不消,活得像個行屍走肉。(示意圖)
今年4月,朱莉跟退休的父母商量後,決定辭職回家陪伴兩老,同時為人生下一階段好好規劃。
朱莉說,日常生活開銷主要由父母承擔,但家裡其實也不需要她幫太多忙。從來不做家務的她,現在會自動自發收拾房間。
父母對她的要求也不高,只希望她「保持正常生活狀態,不要太晚睡,不要過於放縱自己」。
朱莉認為,做全職兒女只能是權宜之計,因為父母每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幾千元人民幣。
她也給自己定下目標:吃喝住行以外的消費,不能用父母的錢。
過去一個月,朱莉向招聘中介投出了40多份履歷,但只有兩個收到面試通知,而這兩次面試最終還是敗給了名校畢業生。
「我在辭職前就感覺工作不好找,但真正辭職後,發現工作更不好找了。真後悔當初沒有去國外考個研究生。」 待在家只是表象 焦慮才是常態
有網友覺得,與其花錢請保姆照顧年邁的父母,不如把保姆的酬勞付給全職兒女,還能鼓勵兒女多花時間陪父母,簡直兩全其美。
不過,跟父母一起住,還靠父母補貼生活開支,這不就是「啃老」嗎?

與其花錢請保姆照顧年邁的父母,不如把保姆的酬勞付給全職兒女?(海峽時報)
不不不,這些全職兒女堅持自己不是啃老族,聲稱這只是「空檔年」(gap year),讓他們有時間在家好好沉澱,整頓未來人生方向。
不過,據紅螞蟻所知,空檔年不是這麼過的吧?
看看新加坡的年輕人,都是趁著空檔年到海外遊歷、實習或當義工,豐富生活閱歷。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陸曦指出,選擇空檔年的年輕人一般有非常明確的打算,對未來職業生涯也有非常強烈的預期和信心。
「相比之下,中國的全職兒女大部分是被迫待在家裡,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在家待著也不能積累社會實踐。」
「即使通過了公務員或研究生考試,也可能面臨失業市場更大的擠壓,未必能夠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這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不容小覷。」
陸曦說,在這種情況下,成為全職兒女只是自我價值無法獲得社會肯定和接納時的一種自我麻醉。
他建議這些年輕人嘗試創業,或把目光轉向海外市場,到東南亞國家尋找機會。
這些表面看似「既來之則安之」的職業兒女,內心其實充滿了焦慮和不安。正如其中一名「職業女兒」所說:
「如果能找到理想工作掙高薪,誰會願意待在家?」
父母出於愛護子女的本能,為他們擋風遮雨,讓他們暫時逃離生活的捶打。
不過,父母護得了一時,護不了一世,子女終究要學會自己面對,靠自己找到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