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今年總統選舉競選活動都分發了哪些周邊物品,是否真的具備「吸票」作用?受訪政治觀察家說,分發周邊物品是競選策略的一部分,還可接觸更廣泛的選民。
總統選舉進入倒數階段,還有一天就是投票日(9月1日),扣除冷靜日(8月31日);3位總統候選人——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前首席投資官黃國松(75歲)、前國務資政尚達曼(66歲)以及職總英康前總裁陳欽亮(75歲)如今僅剩下兩天的競選。
三位候選人與他們各自的競選團隊,至今已如火如荼展開一系列的走訪活動、參與訪談節目和閉門活動等,爭取與選民增加互動,讓更多國人認識他們。為了加強宣傳效果,尚達曼與陳欽亮的團隊也推出了周邊物品進行分發。

陳欽亮團隊的周邊物品是標有「我們的總統,我們的選擇」等口號的腕帶。(梁麒麟攝)
《新明日報》報導,和尚達曼有關的周邊物品包括:標有「尊重大家」(Respect for all)的墨鏡、印有黃梨標誌的水瓶和T恤,以及團隊徽章。陳欽亮的則是標有「我們的總統,我們的選擇」(Our President,Our Choice)等口號的腕帶。

尚達曼的周邊物品包括印有黃梨的汗衫和徽章。

黃國松則未分發任何周邊物品,他今早受訪時說,他資源有限,競選總統的資金來自他本人,所以團隊用錢謹慎,會注重社媒宣傳。

黃國松在走訪活動分發的宣傳小冊子。(陳佳怡攝)
他之前受訪曾說,在社媒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以便能更好地與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交流。
他今早說:「我們不可以假設年紀大的人不用社媒,況且我無法做所有的事。我沒有辦法給服飾或是紀念品,我只能給大家我的真心。」
可視為紀念品收藏
分發給選民的物品是否能轉換成選票還言之過早,但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受訪時認為,這可以作為紀念品被收藏,有利於接觸更廣泛的選民。
南洋理工大學政治學者陳添金博士認為,分發周邊物品只是競選策略的一部分,尤其尚達曼是有經驗的政治家,更加清楚要用什麼方式來獲取最佳效果。向公眾分發周邊物品也是為了儘可能獲得宣傳和支持。
「其效果不容小覷,總會有公眾喜歡這些物品,這些物品可以一直留著,最後可能成為收藏品。」
仍分發宣傳小冊子
儘管以社媒為主要宣傳渠道,黃國松在走訪活動中仍有分發宣傳小冊子,而陳欽亮則取消到巴剎和熟食中心的走訪活動,下來將動員義工到多個組屋區和地鐵站派發競選傳單。
黃國松早前曾說,有印製少量的宣傳小冊子,但會控制印製的數量,以減少浪費。陳欽亮則在冷靜日之前原本安排的所有走訪活動都取消。
他的媒體團隊星期一下午在面子書貼文說,團隊將在競選期的最後三天集中精力,到不同組屋區和地鐵站派發競選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