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如何?
剛剛,新加坡又新增確診447例,累計3699例,大部分病例還是集中在勞工宿舍。

新冠病毒加速核爆,新加坡疫情進入發展的關鍵時刻,每天三位數的增長和已經達到兩位數字的死亡病例都讓人心驚肉跳。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生活在新加坡的人們心情猶如過山車。1月底的突然發作,2月的初步控制,3月初的輸入性病例的突增以及中下旬本地不明源頭的病例廣泛傳播,疫情的每一步發展都牽動著大家跳動的心。那麼接下來新加坡的抗疫之路究竟走向何方? 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的新加坡對策被人冠之「佛系」,而隨著情況的進一步發展,「佛系」漸漸被「擠牙膏」所取代,善於總結的人們總是能夠想出各種詞來描述那些籠統的、紛繁複雜的政策法規和制度舉措。

那麼網友口中新加坡的「擠牙膏」抗疫到底是什麼樣,封城一周後的抗疫對策還有效嗎?
新加坡對抗新冠肺炎:
從「佛系「到」擠牙膏式「
伴隨著疫情發展,新加坡的抗疫政策也成為大眾熱議的對象。相比於剛開始鋪天蓋地的「佛系」評價,現在已經轉變為「擠牙膏式」的。大家用這個有趣的動作來形容新加坡「過於柔軟」的抗疫措施。

確實相對於一次性到位的強硬管理措施,哪怕是在採取「封城」這種比較極端的阻斷以後,新加坡的抗疫政策都很難用「果斷」來形容。
從不建議健康人戴口罩
逐步變成出門必須戴口罩
新加坡的「擠牙膏」抗疫對策中被網友議論最多的就是關於戴口罩,封城之前關於戴口罩的問題就爭議不斷,疫情爆發之初政府並不鼓勵健康的人戴口罩,等到3月下旬病毒加速核爆之時,政府才開始鼓勵民眾戴口罩,隨後便免費分發口罩給全島居民以及外國勞工。
封城前幾日,確診人數攀升,政府出台政策,規定民眾到超市、便利商店、藥房、購物商場都必須戴上口罩,否則將被拒於門外。

隨後因為巴剎人流不減,又開始限定拒絕讓未戴口罩的公眾進入。而隨著人們對公共運輸感染的擔憂,政府隨即規定大家在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時,必須戴上口罩。

前幾天突然出現了餐飲業的兩大感染群後,政府又緊急宣布:餐飲業負責售賣和準備食物的所有員工,都必須戴上口罩,違例者可被罰款高達5000元,或吊銷執照。

而昨天中午新加坡銀行公會又發表公告表示,所有到銀行的訪客必須戴上口罩,否則將被拒絕入內。 到昨天晚間,風向開始180度扭轉,政府突然宣布,所有民眾只要外出,必須要戴口罩。
網友一方面感嘆,新加坡一步一步擠牙膏終於擠到全民戴口罩的章節,另一方面又感到不解,因為昨天的政策還留有兩個小尾巴:2歲以下的兒童和進行戶外激烈運動時可以不戴口罩。

有人質疑,運動時分子極速擴散,病毒傳播路徑會更快,竟然還允許不戴口罩?至於2歲以下的兒童,大家則表示理解,因為讓他們戴上口罩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網友感嘆:新加坡的抗疫政策總是留有餘地,顯得不夠強勁有力。
從書面警告到罰款提控
不僅是戴口罩,針對違反防疫升級措施處罰也給人猶豫不決的印象。
4月7日,新加坡宣布「封城」,政府對在公眾場所違反安全距離的人發出書面警告,結果一天之內,便有超過1萬人接獲這個特別「通知」,巴剎超市依然人流涌動,地鐵巴士也擁擠不堪。

人們紛紛感嘆防疫法令執行效果不甚理想。於是,當局又臨時加碼,決定加強懲罰力度,規定違反安全距離者一經發現,輕者嚴厲警告,重者則直接罰款或提控。
公共運輸從保持安全距離到減少運作
網友感嘆為何不全部切斷 巴剎超市隨即採取了限流措施,公共運輸上也逐步貼上保持安全距離的標記,但是人們很快發現,每天乘坐公共運輸出行的人依然絡繹不絕,密閉擁擠的車廂,是傳播病毒的最佳場所。
於是政府又臨時出台規定,公眾搭乘地鐵或巴士不僅要隔開要分開坐,而且在等候公共運輸的時候也要保持安全距離,而針對公共運輸人員的密集問題,封城6天後,政府又採取措施,要求搭乘人員必須全部戴口罩,否則將進行處罰。

昨天隨著確診人數增加,政府又開始減少公共運輸的運作頻率。政府宣布繁忙時段的地鐵間隔時間會延長到5分鐘,非繁忙時段的則會延長到10分鐘。 此外16個巴士線路將暫停,部分地鐵線每天也會提早30分鐘結束運營。可是大家還是感到不解,紛紛著急呼喊:為什麼新加坡就不能將公共運輸一次性切斷,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外出呢?

有網友表示,公共運輸之所以能不能全部停運在於目前還有很多必要行業的人們每天要上下班。但是什麼是必要行業,政府的規定讓人很難界定,有人質疑,滿大街仍然正常經營的奶茶店也算是必要行業嗎?
擠牙膏抗疫效果尚無定論
有網友擔心,措施的制定和實施無法一次到位可能會對抗擊疫情的效果產生影響。
「封城」後,外出鍛鍊的人多了,政府便宣布全島的體育場關閉。去不了體育館的人們於是轉場公園海灘,政府又臨時宣布海灘、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部分設施停用,同時使用30架無人機監控訪客數目和來確保公眾遵守安全距離規定。

老年人不習慣居家生活,紛紛外出,針對這種狀況,政府隨即推出更為嚴厲的病毒阻斷措施,政界領袖也紛紛出門勸請年長人士不要外出。

步步推進、表現似乎不夠強硬有力的阻斷措施,讓心急的網友操碎了心,有人疾呼:新加坡這種「擠牙膏式」的防疫到底還要堅持到什麼時候!
封城後的新加坡人
現狀如何
遞進和層層展開的步驟是否奏效還不得而知,那麼在現實環境下,生活在新加坡的人們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呢?
外出人潮頻現 鍛鍊、出行的民眾不斷
「封城」一周後的新加坡街上空蕩蕩,烏節路、牛車水、聖淘沙這些著名的旅遊景點的「人氣」自疫情爆發以來已經降到最低。一切非必要場所全部關閉,新加坡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可是如果去公園裡看看,也許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雖然大部分人現在都在家辦公或上課,但由於獨自或與同住的人到外散步和運動被允許,所以封城後的周末一些地方出現人潮。
植物園的國家胡姬園和雅格巴拉斯兒童花園等部分公園設施雖已關閉,仍有不少人舉家大小前來晨運和遛狗,一些植物園常客認為人數比平時還多至少三成。

外出鍛鍊的人很多沒戴口罩,或許是因為運動戴口罩不方便,可是有些一家大小到公園消磨時光卻也沒戴口罩,當中甚至包括兒童。
每天乘坐公共運輸出行的人依然很多,雖然大家都很擔心疫情,但是為了養家餬口,也不得不外出工作,有網友說,政府沒讓停工,老闆也讓繼續工作,那也只有冒險幹下去了。
老年人出門扎堆透氣
無法適應不許堂食規定
留戀精彩的外部世界的不僅有「運動人士」,還有老年人。
牛車水一帶仍有不少年長者流連在外,而且沒戴好口罩。珍珠百貨商場門前的廣場上坐著很多老人,大多獨自坐著,但仍有少數聚在一起。很多老人表示自己不是不遵守政府規定,只是出來透口氣,一些無家可歸或沒有家庭的獨居年長者表示自己回到家只能對著四面牆,相當孤單。

扎堆聊天對於年長人士來說已經是多年的習慣,而對於不喜歡在家做飯的新加坡人來說,不能在外吃飯更是難受。
一名大叔在小販中心激動地拆開圍著小販中心座位和桌子的塑料膜,大鬧了2小時,驚動警員到場,期間這名男子對警員破口大罵,也與小販中心清潔阿嫂差點打了起來,而原因竟然只是他想在這裡坐下來。

違規行為層出不窮 從語言抗議升級為暴力行為
或許是阻斷措施不夠強硬,或許是人們還不習慣更為嚴格的管控,違規現象層出不窮。
在一家商場內工作的一位阿嫂因為沒戴口罩,被人發現後上前勸說,結果被阿嫂回嗆:「管的太多!」阿嫂激動回應,自己在這裡做生意二三十年,最煩被人指手畫腳,而且自己有哮喘,戴口罩會不舒服。勸說者表示如果這樣的話,希望阿嫂留在家中不要外出,阿嫂頗為不滿地怒懟:「不關你事,我死我活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