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近日在參加拉惹勒南講座時發表講話,談到在一個複雜的時代促進增長和穩定的挑戰。王瑞傑認為,中美達成一種新的平衡勢在必行。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12月2日刊發了講話摘要,摘編如下:
全球經濟復甦仍不確定。然而,美國和中國——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戰略競爭加劇了和平與繁榮的脆弱性。
雖然兩國最初是在貿易問題上存在分歧,但緊張關係已蔓延到其他領域。
同樣令人擔憂的是,要求克制的呼聲——兩國關係傳統的穩定因素——已經減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美國商界感到失望。人文交流也有所減弱,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
競爭性領域——經濟、技術、安全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這也使雙方找到合作的共同基礎變得更加困難。但正如最近事件表明的,這並非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中美兩國都認識到有必要在全球關切的問題上開展合作。例如,美國和中國最近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上就應對氣候危機的行動發表了聯合聲明。
高層交流——包括最近的中美元首視頻會晤——是可喜的跡象,表明兩國希望以負責任的態度管控競爭,並採取必要的措施確保兩國關係穩步發展。
美國和中國達成一種新的平衡,勢在必行。
與冷戰時期的情況不同,中美兩國是在同一個相互關聯和相互依賴的經濟體系內競爭的。脫鉤的代價會很高。這樣做將摧毀雙方的經濟價值。
往好了說,兩國都無法單獨實現其最大的經濟潛力。生活水平可能會出現倒退,不僅是美國和中國,世界其他國家也會是這樣的。往壞了說,經濟脫鉤會導致越來越走向戰略誤判和災難性衝突。
達成一種新的平衡需要時間,分歧不可能一夜之間彌合。美國和中國不應讓戰略不信任遮蔽雙方取得進展的機會。
美國和中國將在它們必須競爭的領域展開競爭,但至關重要的是要有一些預防措施來確保競爭不會演變為衝突。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如果發生任何衝突,那隻會給它們自己和世界造成損害。
除了競爭,雙方在必要時進行合作也非常重要。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在經濟發展方面有許多相輔相成的領域,因為它們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
通過共同努力以發揮全球領導作用來應對共同的挑戰,並利用它們巨大的人才、資本和創新資源,它們可以引領世界進步和發展。這就能使全世界更好地應對氣候危機,到2030年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未來是複雜和不確定的,但為世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是有可能的。
隨著世界發展變化,指導我們行動的全球規則和規範也必須改變。然而,更新這些規則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尤其是在大國爭奪全球領導地位的時候。
來源:參考消息網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