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環保,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NUH)正式啟動靜脈輸液袋回收活動,這也是新加坡本地首次有醫院採取此措施。
新加坡國大醫學組織發布文告表示,國大醫院在2022年就使用了大約100萬個靜脈輸液袋,相等於超過24噸的聚氯乙烯(PVC)。國大醫院希望回收至少80%的用量,這將減少本來會被送往垃圾填埋場或焚燒爐的塑料垃圾數量。
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簡稱PVC塑料)因透明、柔軟、可塑和可消毒,廣泛應用於醫療用品。雖然PVC塑料可再循環和加工製造新產品,但大部分醫用PVC都被當成普通垃圾處理,最後被焚燒或堆填,無法再生。 由國大醫院麻醉科、護理、住院手術和採購部共同推動的項目,通過改變作業流程收集點滴袋,與回收公司合作,賦予點滴袋新生命,將點滴袋分解成PVC塑料顆粒,用來生產遊樂場塑料設施、塑料袋和塑料電線管。
國大醫院從去年11月開始試行回收計劃,將收集箱放置在手術室和選定的病房裡,供醫護人員丟棄使用過的、未受污染的靜脈輸液袋,並進行整理和送去回收。回收計劃將在今年2月底前擴展到所有病房,接下來也會逐步在亞歷山大醫院以及黃廷方綜合醫院展開。

為減少工作人員感染風險 部分點滴袋不進行再循環
並非所有的點滴袋都能用來進行再循環。為了減少工作人員在處理點滴袋時感染疾病的風險,任何曾經用來裝血液、患有傳染病和在隔離病房接受治療的病患用過的點滴袋,都不能再循環。這也使得可再循環的點滴袋不超過八成。
提出這項活動的國大醫院麻醉科顧問醫生葉碧安(Andrea Yap)曾在澳大利亞工作,當時她任職的醫院是全球首個將點滴袋再循環的醫院之一。她表示,國外已有回收靜脈輸液袋的做法,當時她任職的醫院是全球首個將點滴袋再循環的醫院之一,但此前在新加坡本地沒有這類做法。她說:「我知道點滴袋和其他塑料垃圾一樣是可以再循環的,然而我在2018年加入國大醫院時,許多人認為PVC塑料無法再循環。我認為,這可能是認知上的不同,我想讓大家知道這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我通過不同渠道聯繫各個公司,包括送去樣本讓他們確定。」
在和多家公司接洽後,葉碧安聯繫上有十多年回收塑料經驗的聯金貿易,公司也同意將點滴袋進行整理,並運往公司越南的廠房加工。聯金貿易負責人陳昭源說:「許多人都不知道PVC塑料可以拿來再循環,主要因為我們無法在新加坡這麼做,在本地再循環PVC的用很高。所以我們會把塑料運到越南進行清洗和加工,這個過程中PVC塑料可以100%完全再循環使用。」
目前醫院和公司之間的合作方案是免費進行的,雙方也有意探討如何將再循環的塑料產品使用於在醫院內,例如塑料袋和兒童遊樂場。為了推動倡議,醫院設計海報來推廣,也要改變工作程序、購買回收桶和教導護士進行分類,將可回收的塑料放置在指定的回收桶內。
這項計劃之後也將推廣至國立大學醫學組織旗下的亞歷山大醫院和黃廷方綜合醫院,其他本地醫院也會加入。國大醫院之後也計劃回收其它塑料製品如醫療管以及氧氣面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