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共和國,通稱新加坡,別稱獅城。作為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新加坡有時會被人戲稱為「小紅點」,但他的國際地位絕對不容小覷。新加坡居住環境堪稱世界前列,到處都能看到花園,摩天大樓林立,是名副其實的國際都市。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島國,國土面積只有7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萬。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和多文化的移民國家。在這裡居住生活著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以及西歐人等。

因各種族飲食習慣和特色的差異,新加坡的飲食因而多種多樣。無論是中餐、西餐、泰國菜、印尼菜,還是馬來風味、印度飲食,這裡都有,這也形成了新加坡獨特的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來到新加坡,就可以品嘗到不同民族、地域的特色美食,新加坡也被稱作美食天堂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2年世界各國人均壽命排名數據,新加坡的人均壽命在83.1歲,排名世界第三,其中女性的人均壽命更是達到了86.1歲,甚至超過了排名第二的瑞士女性人均壽命,新加坡人的飲食習慣里也藏著他們長壽的秘訣。
1、早餐
新加坡家庭早餐一般愛吃咖椰吐司,這款美食在新加坡早餐非常普遍,烤得酥脆的吐司,濃郁的咖椰醬,加上黃油帶來的順滑口感,輕輕咬一口就能感覺到咖椰的香甜和黃油的香味迅速在口腔中融化、四散。明明每一樣都不是特別了不起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卻顯得分外和諧,相得益彰。這道小吃的秘訣就在於甜味擔當咖椰醬。製作咖椰醬的原料非常簡單,只有雞蛋、香蘭葉、棕櫚糖(部分店家會用白糖代替部分棕櫚糖)、製作咖椰醬的原料非常簡單,只有雞蛋、香蘭葉、棕櫚糖(部分店家會用白糖代替部分棕櫚糖)、也正是因為材料的比例不同,各家做出的咖椰醬味道並不相同,有的偏淡,有的偏甜,有的濃郁,有的腥澀。好吃的咖椰醬一般都能讓人感覺到椰漿的濃郁和香蘭的清新,口感順滑濃密,不失香甜。

咖啡是搭配咖椰土司的必備飲品,許多新加坡人無論老少在生活中都不可少了咖啡;一早一杯香濃咖啡,一天的生活才算開始。咖啡在新加坡,最早由華人從印度尼西亞引入,而這些華人則是更早以前在與阿拉伯商家的貿易中首次接觸到咖啡。

本地咖啡採用的是羅布斯塔咖啡豆,在高溫下與糖和人造黃油一起烘焙,使咖啡豆焦糖化,味道也更鮮明。當地人泡製咖啡時,先在研磨咖啡粉中注入熱水,並用法蘭絨過濾袋過濾。「kopi」 堪稱價廉物美的新加坡式咖啡飲品,已然在新加坡飲食文化中牢牢占據一席之地,乃至於本地民間甚至催生出一套新加坡咖啡獨一無二的專用 「術語」,精準地形容咖啡的各種 「變體」。

肉骨茶也是當地人早餐愛吃的美食,時至如今,歷史並不悠久的肉骨茶已發展成為南洋飲食文化中的驚鴻一瞥。馬來西亞的肉骨茶藥材味更濃,而新加坡的肉骨茶藥味淡,胡椒味更重。茶湯色淺、茶香味濃。除了淡淡的藥材味,還有醇厚的油脂香,但是喝起來完全沒有油脂的肥膩。白鬍椒的味道尤為突出,醇厚而非尖酸。當地人吃肉骨茶也會搭配油條。像越南人喜歡用油條蘸河粉湯一樣,獅城人民都會點一份油條泡著肉骨茶吃。吸收了茶湯的油條才是完全體。

外酥內嫩的印度煎餅也是一種極受歡迎的早餐食品,據說,這種煎餅源自旁遮普地區,由南印度移民帶來新加坡。最傳統的煎餅原為無餡料的原味或和著雞蛋的煎餅,但今時今日口味變得多樣化了,有洋蔥、芝士、蒜蓉等。這道美食通常會搭配熱騰騰的咖喱羊肉或咖喱魚一起食用。

午餐
新加坡家庭一般愛吃椰漿飯,它是一道深受馬來人推崇的豐盛美食,非馬來人也對它喜愛有加,而且還推出他們自己版本的椰漿飯。兩者採用一樣的米飯,儘管有些米飯略帶香蘭葉的綠意清香,但是它們的區別之處在於配菜。例如,華人家庭的椰漿飯愛搭配油炸雞腿、雞肉香腸、魚餅、咖喱蔬菜或午餐肉等等。這道菜擁有完美的混合風味:椰奶和香蘭葉浸透香米,佐以油炸魚或炸雞翅、香辣烤魚餅、炸江魚仔、花生、雞蛋、黃瓜片,和辣椒醬。

當地工作的人午餐也愛吃穀類碗食、新鮮沙拉和皮塔餅,採用希臘烹飪方法和調料製作。搭配 souvlaki (一種受歡迎的希臘街頭小吃)的穀類碗食美味可口,或選擇烤羊肉卷餅,裡頭配有包菜、藍莓、奇亞籽或核桃和櫻桃番茄。這款小吃富含蛋白質和益生菌,能量滿滿,有益腸胃健康。其中藍莓、奇亞籽或核桃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材。

晚餐
海南雞飯也是當地人晚餐經常吃的美食,雖然雞飯有許多不同版本,但海南版本的雞飯通常由水煮雞、以雞高湯烹煮的米飯和辣椒蘸醬組成。這道美食的特色在於採用雞湯、姜和班蘭葉來烹煮,而這三種食材也同樣用在辣椒蘸醬和米飯里。當地人做這道菜需要很多材料,需要準備雞湯、班蘭葉、酸柑汁、黃瓜以及香菜、大蒜、麻油和米飯,大約需要一個小時,所以一定要先確保您的材料齊全。

新加坡家庭晚餐愛吃辣椒螃蟹,把螃蟹以酸甜帶微辣的濃郁醬汁與鮮蟹一起爆炒,使蟹肉肥美鮮甜的原味更加飽滿多汁,雖然名字看起來很辣,但其實只是微辣,還有咸中帶甜的滋味。這道菜的烹飪時長約為 30 到 45 分分鐘,需要準備辣椒干、雞蛋等食材,當然,還有螃蟹。儘管烹飪步驟看起來非常簡單,但處理螃蟹卻不容易,很需要技巧。

下面介紹幾款新加坡常見美食~
1.叻沙

從帶有羅望子酸味的檳城亞參叻沙到類似咖喱的砂拉越叻沙,新加坡的叻沙(香辣椰奶湯麵)種類繁多。但是它們都沒有我們道道地地的加東叻沙有名。加東叻沙受住在加東地區的土生華人啟發。它有色如火燒夕陽的香辣濃湯,以椰奶和蝦米入味,再澆上鮮蚶、蝦和炸魚餅等食材。其特徵在於它的米粉:粗粉被切成短條,用勺子勺起即可輕鬆享用。
2.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在新加坡全國小販中心隨處可見,也是很多大餐館乃至酒店咖啡廳的菜品。雞肉用沸水煮或熱燙至全熟,然後浸入冰水保持肉質滑嫩。根據本地做法,雞肉還可抹上醬油烤制或焗制,帶來別樣的口感。這道菜的成敗取決於米飯和辣椒。用雞高湯、姜和香蘭葉烹煮的米飯,需油量適中。而辣椒則必須將辣味和酸味融合得恰到好處。
3.雲吞麵

新加坡有一種粵式麵食叫,Wanton Noodles。一些老字號雲吞麵攤已經經營了幾十年,嚼勁十足的麵條、肉質鮮嫩外皮滑溜的雲吞和美味的叉燒,如果再配上辣醬,就是一碗超好吃的雲吞麵了,麵條爽滑韌性度好,並帶有蛋香,叉燒、青菜,時而隨食客的喜好也加入一兩個油炸雲吞,吃的時候還配搭腌制過的青辣椒。不止彈牙也散發著蛋香味,為一碗雲吞麵生色不少。
4.沙爹烤串

沙爹 (satay) ,是新加坡極受歡迎、適合一大夥人共享的小吃,也是傳遍東南亞各地的經典街頭美食;不同地區,口味各自精彩。也因此,沙爹也可說是讓美食愛好者一窺東南亞區域各種文化特色的一扇櫥窗。沙爹類似於中東的烤肉串 (Kebab) ,可追溯到阿拉伯文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東南亞美食。沙爹以竹串代替金屬串,且通常會搭配各種蘸醬。雞肉、牛肉和羊肉是這種美食中最常用的肉類。
5.炒粿條

炒粿條這道經典本地鑊炒麵食,可追溯到中國廣東省潮州地區的潮州文化。一盤好吃的炒粿條不能少了 「鑊氣」。這道美食都是用柴火而非煤氣灶烹炒的,火才會旺盛,才可產生 「鑊氣」 香。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 20 世紀五十年代。到了今天,仍有少數攤販特意使用炭火來烹炒,以留住炒粿條標誌性的煙燻風味。炒粿條的主要食材是粿條和黃面,另加入醬青、黑醬油、大蒜、辣椒、臘腸、雞蛋、魚餅及豆芽,一起用大火烹炒而成。炒粿條最讓人有罪惡感的是,在烹炒時使用豬油,還會撒上炸的酥脆的豬油渣,但這也正是它的精華所在;是豬油賦予了這道美食無比誘人的香味和口感。最後加入鮮蝦和血蛤快速拌炒。新加坡本地和這個地區其他版本的炒粿條有時候還會加入峇拉煎(belacan,蝦醬)。
6.蚵仔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