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新加坡的防衛戰略仰仗在馬來半島南部建立一道環形的前沿防線。不過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安全形勢發生了變化。在更靠近國土的地方,新加坡2018年底與馬來西亞爆發了海上領土爭端,凸顯了擁有一支有實力的海軍來保護新加坡海上利益和主權的必要性。
據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12月21日報道,近50年前,新加坡採取前線防衛戰略的理由有2個。一旦它與馬來西亞這個北方鄰國發生軍事衝突,有必要保證從馬來西亞南部柔佛州獲得的供水。此外,新加坡狹小的國土意味著它缺乏成功防衛所需的戰略縱深。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和檔案文件顯示,新加坡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採購了10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
報道指出,新加坡的前線防衛戰略現在已經將重點轉向海上。早年間,新加坡海軍的裝備僅用來維持治安。在整個20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加坡海軍武裝自己的目的是應對地面和空中威脅。不過,20世紀90年代引入勝利級飛彈護衛艦讓局面發生改變。這些軍艦增強了新加坡海軍應對潛艇製造的水下威脅及保護新加坡海上交通線的能力。
近年來,新加坡海軍針對它擁有的武器裝備制定了一項計劃,以便用較少人力來滿足這兩方面目標。這項計劃強調更深入地開展行動和更長久地在海上停留的能力,與此同時,繼續加強裝備來應對更廣泛的軍事行動需求。
報道稱,新加坡海軍新的獨立級軍艦需要的船員數量更少,並且可以航行多達3500海里(1海里約為1.85公里)——幾乎是此前的無畏級軍艦航行距離的2倍。它們還滿載射程更遠的致命和非致命性武器。在水下,新的218SG型潛艇是為了在含鹽量更高的新加坡海域更好地開展行動而專門定製,它與現有潛艇相比,續航力提高50%,載荷能力也更大。
報道認為,增強新加坡的海軍實力可以確保這個城市國家保持在東南亞的軍事優勢,包括應對周邊及外圍地區威脅的能力。

資料圖:新加坡海軍「堅決」號登陸艦。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