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疫情,韓國和新加坡並未採取大規模封城和停工的措施,但仍然取得了較好的防控效果。近日,在接受聯合國新聞採訪時,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技術顧問格里菲斯 (Matthew Griffith) 分享了兩國的一些經驗,並就西太平洋地區的整體抗疫形勢做了介紹。

右圖:新加坡植物園
左圖:韓國佛教名山寺廟仙岩寺
兩者均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
截至今日上午10時,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逾353萬起,死亡人數已達25萬。其中北美洲及歐洲最為嚴重,亞洲地區已趨向平穩。
近期新冠疫情的「震中」轉向歐美,是否意味著西太平洋區域的情況已經有所緩解?
格里菲斯認為並不是這樣。應該說,現在媒體和政府的注意力轉向了西太平洋地區以外,這對世衛組織而言有利有弊。
好的一面是,這讓我們能更加專注於抗疫工作,但相對的,在獲取資源和支持方面則增加了困難。比如,疫情初期曾有好幾批專家從歐洲前來協助抗疫,但現在幾乎都被召回了本國。

世衛組織圖表 | 西太平洋區域 ( 以區域劃分為主)
世衛組織西太區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目前,除吉里巴斯和密克羅尼西亞等一些小島嶼國家外,絕大多數都發現了確診病例。其中,菲律賓、日本、新加坡和關島等地的病例數量正在增加,而蒙古和法屬玻里尼西亞等地則是發現了首批病例,因此我們絕對不能沾沾自喜、放鬆大意。
大部分報告確診病例的國家和地區,其疫情處於何種階段,是否已接近「拐點」?
各地所處的階段不同。在西太區,除中國內地外,疫情形勢好轉最為明顯的就是韓國。目前該國共報告了不到1萬1000例(10761例)確診病例,三月份曾經出現的大規模暴發現在已經平穩度過,最近幾周的感染人數持續穩步下降。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自三月底以來報告的病例數量也大幅減少。而另一方面,日本和新加坡等地則在近期出現了病例數量上升。
韓國並未實施「全民禁足」等嚴厲的封城政策,但仍然較為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其防控經驗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
格里菲斯:韓國開展了非常積極和系統的密切接觸者追蹤。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韓國的應對行動有兩大特點,第一,他們沒有實施『封城』或是社區隔離,另一點則是,他們每天都能完成大批量的病毒檢測。
但最關鍵的並不是廣泛的檢測本身,而是通過檢測來指導密切接觸者追蹤,韓國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成功。其中所傳遞出的經驗是,僅有『封城』是不夠的。在封城措施的背後,必須回到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本源,通過實地調查找出患者,然後儘快與患者溝通,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第一時間確認並隔離密切接觸者,這才是關鍵。
所謂的大範圍『封城』在每個國家的執行情況不同,大多數國家的政策並非百分之百的足不出戶。因此,確診或疑似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的積極追查和隔離至關重要。

韓國首爾街頭
韓國在開展『保持社交距離』方面也做得非常成功。政府並不是簡單地一味要求民眾互相隔開兩米,而是通過對早期病例來源的調查,找出病例的來源和感染高發的場所。
韓國在流行病學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夜生活場所、宗教集會以及室內的健身房是聚集性傳染的三大主要來源。因此儘管沒有『封城』,政府卻能夠非常明確地告知民眾,在前往這三類場合時務必提高警惕,同時要求大家儘量待在家中,取消或是推遲不必要的旅行和社交聚會。
這是世衛組織所希望看到的,並不是光靠政府泛泛地『喊口號』,要求保持社交距離,而是政府與社會互相尊重、彼此團結,政府提供關鍵的信息,公民則自覺履行防控義務,共同控制疫情傳播。」
西太區另一個較為引人關注的國家是新加坡。該國同樣沒有採取大範圍的「封城」或是「停工」措施,並且在疫情初期取得了不錯的防控成果,他們又有哪些值得學習的經驗?
格里菲斯:新加坡也是一個較為成功的範例,尤其是在疫情初期。首先,該國使用基於藍牙技術的手機小程序,能夠保障個人隱私的情況下,找出在特定地點與確診病例有過密切接觸的人,政府也已經與一些有需要的國家進行了代碼分享。
小翼註:指的是新加坡政府推出的軟體Trace Together
其次,新加坡使用了多渠道的監控策略。世衛組織在工作中發現,部分國家過於倚重每日所報告的確診病例數量,但就和大多數的傳染病一樣,新冠疫情的病例報告也存在局限和偏頗,病例的確診和上報會有延遲,不是每個人都能百分之百按照指導原則進行上報。這個問題不僅局限於某一個國家,也不僅局限於新冠病毒。
因此,世衛組織鼓勵各國使用多渠道、多來源的監控手段,新加坡正是這麼做的。他們不僅關注有過國內外旅行史的人,不僅關注來自特定地區的人,而是努力檢測所有出現肺炎症狀的人,同時關注每一家公立和私營醫療機構內發現的每一個有流感症狀的人。
這種監測方式更加全面也更加敏感,一旦某個地區出現流感樣症狀的人數高出了預期,就可立即派遣專人前往調查。同時,該國還會對任何疑似因傳染病所導致的死亡進行調查。

新加坡濱海灣,行人戴著口罩
此外,新加坡在信息傳遞和分享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政府開發了一個在線檢測工具,民眾註冊後可在線填報年齡、症狀和旅行史等信息,政府的工作人員會在綜合研判後給出選擇,比如是待在家中還是尋求治療,如果需要尋求治療該去哪裡等等。商場等公共場所也提供人流量和擁擠程度信息,鼓勵民眾錯峰前往。
新加坡總理在與國民交流方面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多次通過講話進行風險宣傳,強調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對於疫情的形勢也始終非常公開、誠實和透明。
近期新加坡的確診病例數量似乎有所反彈,現階段的抗疫工作面臨哪些挑戰?
格里菲斯:新加坡目前的病例增長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是海外留學生因停課和封鎖等原因,從疫情傳播較為嚴重的歐洲和北美等地返回,成為所謂的『輸入性病例』。
第二則是在外籍勞工居住的宿舍內出現了聚集性傳播的情況,四月新增的病例中有近九成都是外籍勞工。目前政府已經開始著手應對,將勞工從宿舍轉往隔離區域,同時進行核酸篩查和檢測。
因此,世衛組織對於新加坡的疫情防控充滿信心,相信該國有能力出色地應對當前的挑戰,使國內疫情重新趨於穩定。
西太區在抗疫行動中面臨較大挑戰的國家和地區有哪些?
格里菲斯:太平洋島國是世衛組織的支持重點,也是主要面臨挑戰的地區之一。由於地處偏遠,人員和物資運輸不便,再加上過去100天內,一些島嶼國家和其他相關國家政府頒布的旅行禁令不斷增加,世衛組織向這些國家派遣防疫專業人員,運送個人防護用品和實驗室檢測設備,協助進行抗疫的準備工作變得越發困難。

疫情期間,菲律賓南部南哥打巴托省的婦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國家獨特的文化也能為抗擊疫情提供有利的幫助。島上的居民非常清楚,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一旦發生問題,援助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及時抵達,因此島上的社區都擁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長期傳統,從疫情初期就開始在社區內部開展健康狀況登記和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
世衛組織相信,太平洋島嶼國家能夠成功地應對新冠疫情,但與此同時,他們也確實需要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檢測試劑、實驗室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以及流行病學調查員、實驗室檢測人員、數據監測分析人員和醫生護士的人手方面。
世衛組織會對西太地區國家抗疫提供怎樣的支持與幫助?目前開展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世衛組織西太區辦事處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在許多國家,世衛組織的工作人員與政府衛生和疾控部門的工作人員就坐在同一個辦公室里,共同分析每一天的疫情進展,討論下一步是否應採取某些特定的防控措施等。隨時準備提供中立的諮詢建議和技術指導。
其次,世衛組織還建立了一個區域交流平台,每周與各國家和地區的聯絡人開會,分享實用做法和最新研究,探討防控工作的經驗教訓。
此外,世衛組織也在部分國家開展第一線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病例追蹤,及時更新由日內瓦總部發布的全球指南,並按照區域實際情況進行本地化修改,同時也會根據各國政府的要求提供特定的支持。

聯合國派發物資
小翼君說
根據格里菲斯所言,太平洋地區的島國由於地理因素麵臨著極大的挑戰,新加坡也自然難以倖免,不過這些國家也將得到世衛組織的重點支持。
雖然新加坡的抗疫措施和成果被世衛組織肯定和讚揚,但是未完全消滅的「輸入性病例」和持續猛增的外籍勞工病例仍是新加坡防控隱患和關鍵所在。如果不能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恐怕到6月初,阻斷措施也未必能結束。畢竟,以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感染率來說,已經直逼紅線。
最後還是那句話,保持信念、配合工作,期待早日全面復工、復學及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