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奪走11條人命的連串工傷意外,包括大士廠房粉塵爆事故,讓全年因工傷喪命的人數攀升至37人,與冠病疫情前的39人相近。
人力部和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理事會昨天(3月29日)聯合發表的2021年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報告顯示,去年的工傷死亡人數比2020年的30人相比,增加七人,致命率為每10萬名雇員中有1.1人,回到2019年疫前水平。
2020年因疫情影響導致一些工程停工和多數人居家工作,工傷事故的致命率、輕重傷、職業病數量全面下滑,但隨著越來越多人返回工作場所,數據逐漸反彈,工傷事故在去年上半年奪走23條人命,下半年也有14人喪生。
交通工具意外、高處墜落、火災與爆炸是導致致命意外的三大主因,共造成24人死亡或占總數的65%。建築業和運輸與倉儲業依舊是最常發生致命事故的領域,共有22人死亡或接近六成。
至於輕重傷意外方面,滑倒、絆倒和跌倒仍是主要導因。去年有610起因工重傷事故,比2019年的629起稍微減少,但比前年的493起高,重傷率為每10萬名雇員中有18.5人。

嚴重意外例子包括一名雇員使用A型梯子時,因手持工具重心不穩摔倒,頭部著地重傷;另有雇員在檢查攪拌機時,手指被機械鏈條捲入,最終被迫截肢。相關僱主都因沒有做好防護措施,分別被罰款1000元及3000元。
另一方面,根據修訂後工傷賠償法令(WICA),2020年9月1日起雇員因工受傷請至少一天病假或被分派「較輕負荷工作」(light duties),僱主都須向當局報備,以避免無良僱主試圖影響醫生減少病假天數。以往雇員休至少四天以上病假才須報備。
在增加上述新類別後,去年共有2萬1539起輕傷事故,其中9420起少過四天病假,剩餘1萬2119起屬於四天以上病假,總輕傷率為每10萬人中有653人。
發生輕傷事故的前三名領域分別是製造業(4223起)、建築業(3799起)、住宿及食品服務業(2488起)。
此外,每10萬名雇員的職業病發病率,從2019年的14.8起以及2020年的15起,增加至2021年的20起。報告指出,這一增加是因2020年受疫情影響,許多醫療評估都受到延誤。
報告也顯示,去年發生的危險事故有所減少,從2019年的21起減至去年的13起。當中有九起涉及結構和器材的坍塌或故障,八起來自建築業。
建築業新客工上體驗式安全培訓課程
人力部兼國防部高級政務部長扎吉哈在記者會上說,許多致命和輕重傷事故,原本都可以避免。人力部會繼續執法和進行安全宣導,希望僱主和雇員將安全放在第一位。
人力部計劃在今年內,讓所有建築業新客工上加強版的安全培訓課程,即在模擬工地場景中,親自體驗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意外和如何避免。
本地工傷意外死亡率已從2004年的每10萬人中有4.9人,銳減到去年的1.1人,扎吉哈指,數據顯示,我們正穩步邁向2028年的目標,即死亡率降到每10萬人少於1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