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當今世介面臨的最緊迫的挑戰之一,為了避免災難性的後果,國際社會已經承諾在本世紀末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最好是1.5攝氏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世界需要在2050年前達到凈零排放,即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不超過自然界和技術能夠吸收的量。

然而,要實現凈零目標並不容易,它需要全球範圍內的深刻轉型,涉及能源、交通、工業、農業等各個領域,也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以支持低碳技術的研發、部署和普及。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估計,為了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全球每年需要投資約4萬億美元(約合260萬億元人民幣)到清潔能源和相關基礎設施中,相當於目前水平的四倍。
那麼,這些資金從哪裡來?僅靠政府無法做到這一切,政府的財政資源有限,而且受到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吸引和催化私人資本是實現凈零目標的關鍵。私人資本擁有巨大的潛力和動力,可以為低碳轉型提供創新和效率,但是要讓私人資本流向綠色和轉型項目,還需要克服一些障礙和風險。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G20峰會上的發言
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如何催化私人資本實現凈零目標發表了講話,他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新技術、新融資模式和新市場。

圖片來源:ST 新技術
李顯龍總理指出,新技術可以為一些在氣候轉型中面臨固有挑戰的國家提供希望。例如,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島國,沒有可再生能源的天然優勢,也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存儲碳或電池。因此,新加坡制定了一項利用氫(可以幫助向低碳世界過渡的新興技術之一)的國家戰略,以綠色電力部門。去年10月宣布,到2050年,低碳氫可以滿足新加坡一半的電力需求。
大規模部署氫的可行性將取決於與國際合作夥伴建立可靠和有彈性的全球供應鏈。他說:「這一點,任何國家都無法單獨完成,新加坡熱衷於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使其電力結構多樣化。」
新融資模式
李顯龍認為,各國政府必須採取更多措施吸引私營部門資金,以支持低碳轉型。他說:「我們需要大規模催化更多的私人資金,以吸引和補充公共資本。」
李顯龍介紹了一種新的融資模式,即混合金融。混合金融是指戰略性地利用公共資本,通過低息貸款和債務或股權投資等各種方法來吸引私人投資。這樣,公共資本可以降低私人投資者的風險,提高他們的回報,從而增加他們對綠色和轉型項目的投資意願。
新加坡正在探索一個混合金融平台,該平台將在公共、私營和慈善部門之間「彙集和擴大」綠色和轉型金融,新加坡渴望與其他國家合作開展混合融資計劃。
新市場
李顯龍指出,各國政府需要共同努力,為脫碳投資創造有利的環境,例如為綠色和轉型活動提供明確的定義。他說,促進各種緩解政策是確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方法的第一步,創造新市場並將融資直接用於最需要的地方。
新加坡支持實現減排目標的多邊方法,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關於碳減排方法的包容性論壇,這個論壇旨在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對話和協調,以避免碳泄漏和競爭扭曲。
所有三種方式 - 新技術、新融資模式和新市場都需要國際合作,G20「能夠而且應該提供」領導。他呼籲G20成員國在氣候行動上展現「團結、決心和遠見」。

圖片來源:ST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要實現2050年的凈零目標,需要全球範圍內的協作和創新,各國政府需要催化私人資本,以支持低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