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踏入麗華酒家,就有種回到老時光的感覺。餐廳里,大桌早已坐滿,一家三代圍桌而食,歡聲笑語此起彼落,氣氛熱鬧而溫馨。

然而,坦白說,我已經不太習慣麗華的古早味了。多年來,政府大力推廣健康飲食,提倡少鹽少油,如今新加坡人的口味已逐漸趨於清淡,而麗華依舊堅持著那份傳統風味。
不過,偶爾還是會想念童年的味道,於是,即便口味變了,麗華依然是我不時光顧的老地方。

麗華的服務一如既往地貼心,服務員體貼地提醒我們人數不多,別點太多菜,以免浪費。但面對琳琅滿目的招牌菜,許多更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經典佳肴,實在讓人犯了選擇困難症。若想一次嘗遍麗華的拿手好菜,建議還是約上五六位親友同行,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家老字號的魅力。

在新加坡生活的人,對「撈魚生」一定不陌生。據說,這道如今逢年必吃的菜肴,正是1964年誕生於麗華酒家。在那之前,魚生不過是一道簡單的新年生魚片沙拉,各地華人餐館各有做法,直到新加坡粵菜界的「四大天王」將其重新演繹——提前調配好的醬料,搭配各種食材拌在一起,全桌人高舉筷子「撈起」,一邊大聲喊著吉祥話,一邊將好運越撈越高!

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撈起」正是新加坡獨創,就像新加坡司令雞尾酒、辣椒螃蟹一樣,是地道的新加坡驕傲,絕不容外人「認祖歸宗」!
每逢新年,總有許多人專程到麗華品嘗這道歷史悠久的魚生。雖然近年來魚生的做法不斷推陳出新,甚至衍生出各種高級版本,但麗華依然堅持最傳統的風味——簡樸而純粹,正是我們自小熟悉的味道。

說到佛缽飄香,也就是芋頭圈,這道菜堪稱本地粵菜館和煮炒攤的「永遠居民」,更有人說它正是麗華的原創菜肴。因此,麗華的菜單第一頁,必然是佛缽飄香的身影。不過,這道菜的起源至今仍是粵菜界的一樁「公案」——到底是麗華酒樓首創,還是龍鳳酒樓(Dragon Phoenix)?
要解開這個謎團,就得回溯到60年代的新加坡。當時,粵菜界有「四大天王」,幾乎壟斷了本地高端粵菜的江山。其中,兩位天王從國泰酒樓(Cathay Restaurant)跳槽到了麗華,另一位則自立門戶,開設了龍鳳酒樓。由於彼此熟識,廚藝上互相切磋,芋頭籃的概念究竟源自何處,至今無人能下定論。


但無論如何,麗華的芋頭籃自有其獨到之處——外皮炸得金黃酥脆,內里的芋泥細膩綿軟,入口即化,香氣十足,完全沒有一絲油膩感,稱得上是本地粵菜經典中的經典。

火腿玉蘭雞是一道極具年代感的粵菜,曾是婚宴上的常客。最近一次品嘗,還是在砂拉越的一家著名中餐廳,如今在新加坡,已幾乎難覓蹤影。
這道菜看似簡單,實則考驗火候——白斬雞肉質鮮嫩,油潤適中,搭配咸香的火腿和翠綠爽脆的芥蘭,層次豐富,口感和諧。菜名「玉蘭」正是取「玉」象徵翠綠的玉石,「蘭」代表芥蘭之意。

麗華的另一道招牌菜——八寶鴨,同樣是如今本地餐館難尋的老味道,若想品嘗,還得提前兩天預訂。
雖然麗華以傳承經典著稱,但並不完全拘泥於傳統,其中一道「炸脆皮蝦」便是一例。整隻鮮蝦裹上春卷皮(Popiah 皮)炸至金黃,外皮酥脆輕盈,輕咬一口,便能聽到「咔嚓」作響,裡面的蝦肉鮮嫩多汁,讓人忍不住一隻接一隻。

作為本地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麗華酒家不僅是傳統美食的殿堂,更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如今,它坐落於組屋區,午市較為清靜,甚至還會提供折扣優惠;但到了周末晚餐時段,建議提前電話預訂。
對麗華感興趣的朋友,只需上網一搜,便能找到它的地址和聯繫方式。
關於作者,生態和美食導遊:
葉孝忠,前《孤獨星球》指南出版人,並在上海和北京生活12年,他也是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新加坡作家節中文活動策展人,目前從事教書、出版和寫作等。
他出版的暢銷書《食遇》《12345》分別書寫新加坡人文和美食,曾入圍新加坡文學獎。他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高級講師。
他的最新作品《野鄰居》,書寫本地生態,並獲得新加坡藝術理事會的贊助,將於2025年4月出版。2024年《我給新加坡寫了一本馬來西亞》關於馬來西亞私密的景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新加坡書店購買。 我們經常舉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小眾目的地小旅行,想和我們一起探索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可以加微信好友入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