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部2月10日宣布,將讓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SK)生產的帶狀皰疹疫苗Shingrix,納入全國成人免疫計劃和受津貼疫苗清單。
也就是說,從今年9月起,60歲及以上年長者和18歲及以上免疫力較弱者,在接種這款俗稱「生蛇」的帶狀皰疹疫苗時,可享有政府提供高達75%的津貼。
目前,帶狀皰疹疫苗原價約900元。津貼後,新加坡公民預計只須付約75至300元,永久居民則約450元。明年起,公眾還可使用保健儲蓄支付津貼後的疫苗費用。具體詳情有待公布。
新加坡每年約有3萬人患上帶狀皰疹,平均每三人當中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中感染一次。
更糟的是,帶狀皰疹會使患者感到異常疼痛,還可能復發。
因此,曾有民眾發起請願,呼籲政府津貼帶狀皰疹疫苗,並獲逾千人響應。
去年11月,也有國會議員對帶狀皰疹疫苗津貼提問。衛生部當時書面答覆說,由於疫苗價格高昂,當局經評估後認為,這款疫苗在預防人口患上帶狀皰疹的成本效益不高,並表示會繼續與製藥商討論,監督疫苗價格。
如今「生蛇」疫苗終於納入津貼範圍,並可使用保健儲蓄支付,新加坡人可說是終於盼到了。
衛生部長王乙康2月17日在社媒上說,有必要向公眾解釋導致這一改變的背後原因,包括衛生部的考量及其內部決策過程。
他寫道,衛生部一直都聽到民眾的訴求,也完全理解大家的請願,但當局遇到了一個難題。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YK Ong (@ongyekung)
在本地出售的藥物和疫苗往往都較貴
王部長解釋說,帶狀皰疹疫苗昂貴的部分原因,是製藥公司在不同地區實行差別定價。
由於新加坡市場規模小,且被視為高收入市場,我國往往須為藥物和疫苗支付更高價格。
「我必須重申,我並不反對這一行業慣例。這就是製藥行業的運作方式,以抵消研發新疫苗的龐大成本。較貧窮國家比高收入國家支付較低價格,能讓其人民能夠更容易獲得藥物和疫苗,這並不算不公平。
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津貼高價疫苗,就會更堅定了疫苗的高價位,導致我們與供應商談判時,沒有迴旋的餘地。
此外,我們在衛生部內部設立了一個機制,在決定津貼某種治療或藥物時,它必須通過臨床和成本效益的評估。簡單來說,就是額外的公共支出(指津貼)必須花在刀口上。」
王乙康指出,大多數已開發國家或地區都有類似的機制。在新加坡,這項工作由衛生部的醫療效能評估機構(Agency for Care Effectiveness)負責。該團隊由臨床醫生和經濟學家組成,負責評估藥物或治療的相關證據,並對其臨床和成本效益作出專業判斷。
隨後,這一評估會交由資深臨床醫生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進一步審核,並作出最終建議。
在這一制度下,津貼帶狀皰疹疫苗最初的評估是:不具成本效益。

由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SK)生產的Shingrix,是目前唯一獲我國衛生科學局批准,用於預防帶狀皰疹的疫苗。(GSK)製藥商終於願意降價
事情後來在衛生部與供應商討論後有了進展,後者對衛生部關於成本效益的顧慮表示理解,價格調整後,衛生部便決定津貼帶狀皰疹疫苗。
不過,衛生部未透露供應商給予具體降幅是多少。
文末,王乙康不忘再次告訴國人:
「我想藉此機會讓大家了解,在當今複雜的現代社會政治環境下,政策決策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在公眾需求、行業利益、臨床醫生觀點、經濟學考量和政策制定者的權衡之間取得平衡。這確實已成為一門複雜的藝術。」
其實,我們也曾在冠病疫情期間,見證過這門「複雜的藝術」:即使疫苗當時還沒通過第三階段臨床試驗,當局還是得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對各種疫苗的效率做出判斷;由於新加坡人口小,如果不趕在美國等人口大國之前訂購冠病疫苗,就可能需要等待更久才能獲得疫苗;政府也預留了超過10億新元的款項,與製造商簽訂預購協議並支付訂金,以儘早獲取疫苗。
像這類透露政府「幕後」決策過程的資訊還不太多,其他政府部門其實不妨考慮效仿,畢竟幫助人們多了解政府的考量,也是與國人溝通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