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雲舟
隨著國家實力的增長,中國應肩負起更大的國際責任,並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是以開明和包容的態度看待其長遠利益。美國則應讓中國的期望融入現有的國際規範體制,國際社會也應讓中國在國際機構發揮更大作用。
本區域最高規格的多邊安全論壇香格里拉對話昨晚拉開帷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歡迎晚宴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中美兩個大國缺乏戰略互信,雙方都不願被視為「軟弱」的零和思維,導致難以達成政治協議。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和不明朗,不只造成全球經濟損失和發展受阻,許多重要的國際課題也難以解決。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香格里拉對話歡迎晚宴上發表主旨演講,呼籲中美與其他國家合作,讓國際體系與時俱進,而不是將它顛覆。(葉振忠攝)
李總理描述中國國際地位的演變時說,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取得的增長改變了戰略平衡,也轉移了世界的經濟重心。中國和其他國家都必須做出調整,適應新局勢。
對中國而言,這也意味它「不能期望其他國家繼續以扶助弱小國家的方式相待」。「儘管中國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發達先進國家,卻不能到了幾十年後才肩負起更大的國際責任……它必須通過行動來說服國際社會,在處理雙邊關係時,中國不會採取重商主義的做法,只把合作看成交易,而是以開明和包容的態度看待其長遠利益。」
其他國家則必須適應一個更具影響力的中國,接受中國會繼續壯大的事實。李總理說,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擁有合理的利益和期望,包括開發本土的高端科技。
作為國際體系中的重要利益相關方,中國也必須能在國際機構中扮演「恰如其分和具建設性的角色」。國際社會在為貿易、智慧財產權、網絡安全和社交媒體等領域擬定新規則時,應讓中國擁有話語權。
然而,中美之間的態度日趨強硬,李總理指這讓人擔憂。他認為,中美之間的基本問題是缺乏戰略互信,「如果讓這種情形持續下去,對中美雙方來說都是嚴重的錯誤」。
基於中美之間不存在無法化解的根本意識形態分歧,加上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聯繫緊密,李總理認為,即使出現「新冷戰」局面,也很難劃分為界限明晰的不同陣營。
中美如果爆發衝突,其中一方垮台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不過李總理強調,中美關係若持續緊張和不明朗,勢必對全球造成巨大破壞。
「最重要的是,美國和中國必須和其他國家合作,共同讓國際體系與時俱進,而不是將它顛覆。要實現這點,中美兩國都必須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才能更清楚了解彼此應如何協調各自的利益。」
李總理也提出,各國應力求推進區域或諸邊貿易協議(Plurilateral agreement),建立更廣泛的區域甚至是國際合作架構。他說,中小國家雖然無法影響大國決策,但能深化經濟合作關係和推進區域一體化,建立多邊機構,從而擴大影響力。
現有的多邊機構仍有許多有待改進的空間。李總理指出,各國需要改革並強化多邊體系,而不是削弱或阻礙其發展,並從促進彼此的繁榮和加強集體安全中受惠。
李總理說,如果不能推進全球多邊貿易協議,那各國至少必須繼續推進區域或諸邊貿易協議。「這或許不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但這是務實的做法,讓各國能逐步減少貿易壁壘和為協議設定更高的標準,供其他國家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