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阿伯身陷「垃圾屋」,衛生環境糟糕,養肥了數百隻蟑螂、蜈蚣和跳蚤!30名義工上門清理七小時,讓單位煥然一新。
這名82歲阿伯住在亨德申路第93座組屋的一個兩房式單位,喜歡堆積雜物及衣物,屋內只留下了一條很窄的小走道。由於衛生環境糟糕,垃圾屋也滋養了數百隻蟑螂、跳蚤,甚至蜈蚣。

義工在清理時發現屋內數百隻蟑螂、蜈蚣和跳蚤。
獲悉狀況後,「讓希望活下去」創辦人、行善女俠潘迎芬帶領著30多名義工,昨天早上9時30分前去幫忙清理。
潘迎芬表示,說服阿伯清理房子並不容易,需對症下藥,說話也要有技巧。
「有些人囤積物品是為了賣錢,也有人是因為寂寞、空虛,被包圍著就有安全感。了解了原因後,我們才能溝通,再按照意願清理。」

阿叔家中堆滿雜物,只留下一條很窄的小走道。
她強調,不能要求有囤積習慣的住戶馬上改變,應該教他們規劃存放。
根據義工團隊拍下的視頻,潘迎芬說服阿伯時就提到:「你邀請我們來,給我們義工一個學習的機會,做一個有好品德的人。清理屋子的東西,整理好、規劃好,都按照你的意願。」

潘迎芬昨早帶領義工前去阿伯家清理。
阿伯同意後,義工們前後花了七個小時清理,阿伯還感謝說:「屋子變漂亮了」。
潘迎芬表示,她每周拜訪至少三至五戶垃圾屋。
心理醫生:每50人就有1人有囤積症
受訪心理醫生指出,其實新加坡每50人中,就有一人有囤積症。
資深心理醫生陳梓金指出,導致囤積症最常見的原因有三種,分別是抑鬱症、強迫症及焦慮症,這些經常發生在老年囤積者身上,孤獨也會使囤積行為加劇。
「許多老年囤積者都是獨居,或是與支持他們囤積的配偶一起生活,配偶去世後,情況會進一步惡化。」

他也指出,孩子一般不會過於干預父母的囤積行為,因為他們不想給父母貼上精神不正常的標籤。
但他提到,囤積症在早期階段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只是大家對於囤積症的意識並不強烈,誤以為這只是一個壞習慣,而非精神健康問題,因此可通過定期進行公眾教育和媒體宣傳提高大家的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