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日前發布公告,計劃准許投資者在指定的交易機構平台交易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貨幣衍生品。由於相關產品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歡迎,金管局的這項提議也為實施監管做了鋪墊。
提案文件擬對新加坡《證券與期貨法令》做出變更,條例將適用於獲批的交易機構,包括新加坡交易所,以及持牌中介機構或代理人。
金管局表示,已經收到來自行業參與者的諮詢,他們希望新加坡能掛牌交易加密貨幣衍生品,亦稱「支付型代幣衍生品」 (payment token derivatives) 。

「最受歡迎的數字代幣交易多數在不受監管的市場進行,因而有虛假交易、囤積居奇以及操縱市場的指控。」 金管局表示,國際機構投資者已經開始對那些「可以減輕這類擔憂的受監管替代產品」表達出興趣。
加密貨幣自10年前問世以來,就引發了市場的強烈注意。據悉,日交易額高達數十億美元。數字貨幣信息網站coinmarketcap.com的數據顯示,根據流通量計算,最知名的比特幣總市值約為1,480億美元。
儘管虛擬貨幣伴隨著風險,例如,並沒得到任何政府或者中央銀行的支持,並且極易出現波動,但其廣受熱捧仍是事實。特別是其易波動的屬性,刺激了市場對以加密貨幣為基礎的槓桿產品和期貨的需求。
例如,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發布了比特幣期貨合約。此外,美國洲際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也提供加密貨幣期貨合約,而越來越多的主流交易也紛紛入場。
目前在新加坡,投資者可以在各種海外交易機構實現加密貨幣交易,例如,通過IG和Oanda等公司進行衍生品交易。
更多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正在尋求官方的獲批,從而減輕投資者的擔憂,擔憂主要來自在不受監管的平台上進行交易存在風險。例如,加密貨幣交易所Tokocrypto在周四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已成為印尼第一家註冊為受政府認可的加密貨幣資產交易平台。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盧耀群認為,加密貨幣廣受歡迎以及像Facebook這樣的大公司準備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因而各國政府都對加密貨幣給予更多關注,不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法規會有所不同。
盧耀群指出,「眼下,我們還都處在一個找尋平衡的狀態。」
教授簡介
盧耀群 | Lawrence LOH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策略與政策系副教授
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CGIO)主任
研究領域:公司治理、科技政策、戰略管理等

金管局在其諮詢文件中指出,對支付型代表衍生品的良好監管,特別是由機構投資者以完善的風險管理和投資策略為基礎的市場,可以為基礎資產價值提供更值得信賴的參考。
不過,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樣的支付型代幣並不適合大多數散戶投資者。因此,金管局要求獲批的交易機構和持牌中介機構要向散戶投資者徵收更高的保證金,並在產品推廣資料中做出風險警告。
新加坡金管局還強調,未經官方批准的交易機構所提供的支付型代幣衍生品交易將不會受《證券和期貨法》約束。不過,金管局將會與獲批交易機構共同制定適用於此類交易的相關標準。
除新加坡交易所外,亞太交易所(Asia Pacific Exchange)與ICE新加坡期貨交易所(ICE Futures Singapore)也獲得了官方批准。
新加坡金管局的諮詢截止日期至12月20日結束,新規有望在明年生效。
文章英文版來自《日經亞洲評論》,原題為「Singapore to regulate trades in cryptocurrency derivatives」
文:Kavin Lin
編譯:王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