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俄語:Синий кит, Siniy kit,英語:Blue Whale),又稱「藍鯨死亡遊戲」、「『藍鯨』挑戰」、「4:20叫醒我」,是一個源自俄羅斯的社交網絡遊戲,現已流傳到多個國家。遊戲通過洗腦方式,鼓勵參與者在50天內完成各種自殘任務,並在第50天要求參與者自殺。

藍鯨遊戲之所以起名「藍鯨」,根據媒體猜測,或許與藍鯨擱淺自殺的行為有關。
藍鯨遊戲最早於2013年在俄羅斯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遊戲管理員宣稱「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都是以字母『S』開頭——semya(家庭)、Saturday(星期六)、sex(性)和suicide(自殺)」,並通過有計劃的誘導來操控「玩家」的心智,其方式被指與非法傳銷以及一些邪教的「洗腦」流程十分相似。
「藍鯨」遊戲參與者通常會被要求在自己的社交網絡平台貼出藍鯨的圖案,甚至是在身體上用利器劃出藍鯨圖案。

有資料顯示,俄羅斯有20多萬人參與到了「藍鯨」之中,「藍鯨」誘導青少年自殺的行為甚至引起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警惕。普京力挺網絡教唆自殺入刑,並下令俄聯邦安全局對「藍鯨」展開調查,最終於2016年10月逮捕了始作俑者——時年21歲的菲利普·布德金(Philip Budeikin),他被控在2013年至2016年期間組織了8個「藍鯨」社交網絡群組,誘導至少16名青少年自殺。
雖然始作俑者已經被捕,但這一「死亡遊戲」卻沒有因此而終止。因其通過網絡傳播的特性,這個「遊戲」已從俄羅斯擴散到了其他國家,並出現了相關的自殺案例。

近日,一則在一些家長WhatsApp組群中流傳的簡訊指,樂賽學校(Rosyth School)小一和小二的學生正在參與「藍鯨挑戰」 ,「那是一種極端的自殺式遊戲」!
簡訊內容稱:「乘搭校車就意味著必須死,因為一定要玩這個遊戲。一旦你加入遊戲,你就不能中途退出,必須玩到最後。每個在校車上的人都被逼參與這個遊戲。」
簡訊也寫道:「負責管理這個遊戲的是一名小學二年級學生。如果參與者表現良好並得到家長或老師的稱讚,就能夠加分,反之則減分。如果參與者的得分為零,那麼就必須死。死法可以選擇從高樓跳下或是站在移動的車輛前方。參與者每天還必須向管理員報到。而一名小六年級的學生則是遊戲的實施者。」
這是一名家長發現自己的兒子拒絕乘搭校車,隨後才發現學生在玩此遊戲。
根據簡訊內容,有家長在三個星期前已經向學校校長投訴有關事件,也聯絡負責管理遊戲學生的家長,但是他們認為「這只是一個遊戲」。
樂賽學校校長針對這起事件,向學生的家長和監護人發出信函。

校長在信函中表示,由於流傳的簡訊中,對事件有幾個不同版本,引起家長的不安,因此通過信函澄清事件。這起事件發生在本月3日,一群乘搭第19號校車的學生當時在玩一個「自創遊戲」,「遊戲的目的是儘可能地獲取更多『快樂』分數。」
「遊戲進行時,一名小一男生表示自己想要停止參與遊戲。為了說服他完成這個遊戲,其他孩子使用類似如果在遊戲中『死了』,就能退出遊戲的說法。雖然其他學生都明白那是『遊戲結束』之意,然而不幸的是,這名小一男生不這麼認為。因此,他回家後向家長彙報了這起事件,他的家長隨後告知了學校。」
這個遊戲目前沒有導致學生受到肢體傷害。
校方在接到有關事件的通知後,已經立即採取行動,警告學生不要繼續玩該遊戲,同時也展開了調查。學生們也嚴格遵守校方的指示,校方隨後沒有再接獲學生玩該遊戲的報告。
嚴正看待學生參與不安全的活動。在這起事件中,校方已經為學生提供輔導,並建議他們不要強迫他人參與遊戲,同時讓學生知道不謹慎使用言辭,可能造成誤解並導致恐懼和焦慮。
學校也在信函中呼籲家長,不要繼續散播未經證實的事件。
小圈兒提醒各位家長和廣大社群注意以下事項:
1)不要在未經查核事實和消息源頭的情況下,將假新聞轉發給朋友或家庭成員。
2)與孩子溝通,要他們避免那些挑戰他們參與極端遊戲或有風險活動的網上遊戲。
3)了解網上和社交媒體的趨勢,確保孩子的網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