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以阿爾法策略創造財富的機會越發地局限於非主流投資或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由於貿易戰、政治不確定性等因素,經濟衰退的威脅迫在眉睫,只有超富階層才能毫無顧忌地進行另類投資。
但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正在變得更加制度化,越來越多的巨頭如摩根大通、Facebook、沃爾瑪、阿里巴巴紛紛入局,採用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可以用來創建由證券或證券型代幣所支持的部分可交易數字所有權,且該所有權會被記錄在安全的共享帳本上。

這些可數字化交易的證券,以實物資產或金融證券(如基礎設施資產、私募股權基金、項目債券或集體投資計劃中的股票)為擔保,能夠讓更多的小投資者獲取到潛在流動性更高、更富多樣化以及經風險調整後的阿爾法策略。
教授簡介

Joseph Cherian丨錢瑞安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金融系實踐教授
美國·康奈爾大學 金融學博士
教研領域:基金管理量化投資模型、衍生品與風險管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風險、資產定價理論
富者愈富
如今,資產和財富管理行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機構投資者和超級富豪群體。無論在哪裡,富豪群體總是占有更大的蛋糕。
但對大眾富裕階層以及次一級的高凈值人群(即可投資資產低於500萬美元的群體)而言,阿爾法收益的機會正在減少。
隨著針對反洗錢、產品適用性和共同申報準則(CRS)的監管日益嚴格,私人銀行一直在減少針對次級高凈值人群業務,並將重點放在超級富豪或可投資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客戶身上。
業績優秀、擁有更大選擇權的基金經理也幾乎完全專注於機構投資者和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不願接受規模較小的投資業務。
由此,引用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教授提出的「馬太效應」,富者會愈富,且貧富分化將更為嚴重。
另類投資的優勢
私人市場機會,也稱為「另類投資」,包括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對沖基金、私人債務、房地產或基礎設施等,這些投資往往與公共交易平台相關性較低,能夠為投資組合帶來多樣化的優勢。
相對於公開交易平台,私募股權基金(PE)能夠實現可觀的凈值回報,這表明某些形式的積極所有權可能會帶來較高的回報。私募股權基金能夠幫助投資公司帶來增長並創造價值。更重要的是,考慮到績效費用的性質,這些基金也會受到激勵,向投資者回報價值。
雖然現代資產組合理論大都強調多樣化,特別是低相關性資產的重要性,但在普通的合格投資者中,其投資組合中的另類投資比例卻不到5%,與之相對,機構投資者的平均比例達20%-25%。
例如,亞洲增長最快的私人銀行之一——新加坡銀行(Bank Of Singapore),主張將14%的資金配置於另類投資。
准入壁壘
另類投資機會基本上掌握在高於1,000萬美元的機構投資者或家族辦公室手中。這樣一來,小型投資者就難以分一杯羹。
那麼,是否存在一種合法的形式,使得合格的投資者在技術的支持之下,能夠從許可平台購買部分所有權單位,參與到這些難得的基金或其他私人投資機會之中?
近年來,區塊鏈以及數字貨幣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比特幣作為催生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在2017年12月升至約20,000美元的峰值,然後在2019年2月暴跌逾80%,降至3,400美元左右。而在本文撰寫期間,比特幣的價格接近11,500美元,年波動率約83%!
區塊鏈是由加密技術保護的共享資料庫,這使得它能夠成為金融交易的有效媒介。在加密貨幣之外,該技術還有許多主流用途,隨著摩根大通、Facebook、沃爾瑪和阿里巴巴等大型機構的不斷探索,區塊鏈受到了廣泛關注。
正因如此,區塊鏈有很大機會實現資產和財富管理的民主化。
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s),不同於作為實用型代幣的加密貨幣,它代表證券、基金或不動產中的部分數字所有權單元。其所有權記錄在區塊鏈這一透明、安全且不可更改的共享分類帳本上。
這種以實物資產或金融證券為擔保的數字化可交易證券,可以確保投資者的信心,降低結算成本,從而普及投資者的參與度,由此獲得來自高凈值客戶的投資。
當標的資產經過充分的盡職調查,且自身品質較高,並與可持續發展或某些形式的信用增強手段(如最先損失級)相結合時,對應數字產品的吸引力就會增加。
證券型代幣的價值來自於標的金融資產。因此,它們與傳統證券一樣,受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

要發行證券型代幣,發行方需要確保只有充分了解客戶,並符合反洗錢法律合規的投資者,才有權進行購買和交易。
負責此類證券型代幣交易的平台也應採用最先進的金融科技手段,以確保用戶友好性、兼容和無紙化登錄過程,以及隨後的無縫客戶體驗。
私募股權
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一直僅限於機構投資者和資深投資者有其內在原因——它們往往是具有10-12年禁售期的高風險產品。而大眾富裕階層的投資者,需要較低的投資門檻,以滿足投資者的個人資產配置和多樣化需求,並能夠提前贖回。
證券型代幣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例如,通過在二級市場交易的私募股權基金中創建部分數字所有權單位,投資者能夠在可承受範圍內參與私募股權投資,並在需要流動性時將股份出售給其他投資者。
儘管這些股份的交易價格可能低於該基金的資產凈值,但與超過10年的資金鎖定相比,對某些投資者來說,這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由基金的有限合伙人的股份支持的證券型代幣的如果投入廣泛應用,有望使15萬億美元的另類投資市場翻倍,並將其普及度、普惠金融、多樣化、透明度和便利性全面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類似的例子已經在區塊鏈出現。
2018年8月,世界銀行推出了Bond-I,這個在區塊鏈上運作的新債務工具,是第一支使用分布式分類帳技術記錄發行和交易的債券,該兩年期債券為澳大利亞聯邦銀行籌集了1.2億澳元(8136萬美元)。今年5月,Bond-I債券的二次交易於區塊鏈上啟用。
基礎設施融資
被批准的基礎設施項目資金規模(每年約7,300億美元)和可用的基礎設施基金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後者僅為前者的10%。
此外,90%的亞洲基礎設施項目資金來源為公共部門,而高達97%的機構資產目前沒有分配給基礎設施部分。
資本可以通過私營部門的機制加入競爭,解決部分資金短缺問題。然而,這需要一個金融生態系統提供交易和執行的便利性,並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流動性。使用區塊鏈技術和證券型代幣對基礎設施資產進行數字化正是一個方向。

例如,馬來西亞為各種綠地和棕地基礎設施項目開展的融資,可謂是在亞洲踏出了第一步。馬來西亞為此發行了傳統項目債券和伊斯蘭債券,在購買之前,各種主權和政府基金、私人基金、評級機構和養老基金會對項目的可行性、可融資性及其風險進行嚴謹細緻的分析、評估和評級。
如果將這些資產另外投入到一個專用渠道,通過區塊鏈進行記錄、分配、轉移和管理,用於馬來西亞政府目前重點關注的估值、風險管理、減輕腐敗和項目管理等問題,確定所有權,從而提升效率,實現數字化之下的不變性、安全性和包容性,會怎麼樣呢?
並非靈丹妙藥
需要明確的是,區塊鏈只是一種安全的資料庫和技術,在使用得當的情況下,能夠提升透明度和成本效率。
證券化代幣的價值完全取決於標的資產的價值,可信的發行方需要嚴格履約、並擁有強大的專業知識和投資管理經驗。
此外,對資產進行細分並不會使其更具流動性。
將某房地產資產分割為1,000股,並不能確保流動性。要獲得真正的流動性,需要透明的定價、做市商、以及足夠多的買家和賣家組成的交易所或網絡。
監管生態系統也需要時間才能趕上技術的發展。資產管理行業花了近80年的時間構建出包含完善的許可、信託、保管、定價、保險等的生態系統,它們需要時間來適應新技術。
試想一下,金融系統花了多長時間才適應網際網路的衝擊?因此,或許還需要幾年,區塊鏈技術才能在資產管理中成為主流。
數字化的未來
區塊鏈有望成為一種有效解決方案,不僅可以提供流動性,還能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超過100萬億美元的非流動資產。
考慮到亞洲精通數位技術的年輕投資者對透明度和控制權的訴求,區塊鏈將重塑亞洲的資產和財富管理行業。
千禧一代預計將在2030年掌握全球25萬億美元財富,且這一數字到2050年將增加30萬億美元。
在供給方面,即使是頂級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基礎設施項目債券以及風險投資基金,也會密切關注技術如何能夠讓它們接觸到更廣泛的投資者,同時提升多樣化、合規性、流動性、效率和透明度。
利用科技手段,向年輕富裕的投資者開放資產和財富管理行業,可以進一步擴大15萬億美元的另類投資市場,並對行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章英文版原載於Asia Asset Management,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原題為The road to riches
作者:Joseph Cherian, Katrina Cokeng
翻譯:李柏慧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