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抗疫工作的部長們預計,新國本周放寬防疫措施後,病例料將回升,但醫療系統有能力應付。待這輪冠病病例增加後再減少,才考慮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
聯合領導政府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前天就放寬防疫措施的決策思路接受《聯合早報》和其他新國媒體的訪問。
王乙康解釋,選擇在這時間點鬆綁,是以科學為依據。新國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措施,而不是跟隨其他國家的步伐,因為各國的疫情曲線都不一樣。

王乙康(左起)和黃循財,就放寬防疫措施的決策思路接受新加坡媒體訪問。(《聯合早報》梁麒麟攝)
他預計,本周放寬措施後,隨著互動增加及更多人在戶外不戴口罩, 確診病例料將回升,但應該不會像今年2月底那樣達到每日2萬多起的高峰,也不會對醫院造成太大負擔。
「一旦病例回升後平緩下來,我們就可思考下一步怎麼走,是否可再有多一輪鬆綁。」
黃循財強調,放寬措施的時間點非常重要。新加坡抗疫的首要重點是將可避免的死亡降到最低,確保醫院不會不勝負荷。若在錯的時間點鬆綁,病例有可能激增,導致醫院承受巨大壓力,到時就不得不收緊。
「據目前評估,即使這次鬆綁後病例回升,醫療系統有能力應付,無須再次收緊。」
問及這是否意味就算日後出現新毒株,新加坡也不太可能再次收緊措施,黃循財說:「我們希望不須要收緊,也會盡最大努力不再收緊。」
如果再放寬,黃循財舉例,可重返工作場所的居家辦公者比率,以及超過1000人大型活動的場地容量和人數限制比率,可能從目前的75%進一步提高。戴口罩的規定也可能進一步放寬,例如在人多或有易受感染群體的室內場所才須戴口罩。
另一方面,新加坡目前仍不宜停用疫苗接種差異化措施和SafeEntry訪客登記系統。
王乙康解釋,雖然公共醫院承受的看診壓力比起數周前已有所緩解,急診部的看診量已從高峰期的每天3000人降至1300人,可騰出更多預留床位照顧一般病患,但醫院目前仍非常忙碌。
此外,新加坡成年人口中有3.5%未完成接種,而這群體卻占加護病房和死亡病例的超過五分之一。王乙康提醒,在這時候解除差異化措施,有可能進一步加重醫院負擔。
王乙康做家訪時觀察到,一些年長者因很少外出而不打算接種。
「差異化措施正是為了保護他們,提醒他們不要外出。我們擔心的是,若解除差異化措施,他們就會去很多地方,這對他們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