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幾乎什麼都起價,讓國人擔心變成存款不「族」。(聯合早報)
作者 王震宇
物價居高不下、消費稅再過兩個月就要調高了,每天向「錢」看,是否讓你難以向前看,甚至連覺都睡不好?
如果你回答「是」,請放心,你並不孤單。
日前,一項由滙豐銀行展開的調查,訪問了1100名本地居民,詢問他們的財務習慣、知識、規劃,以及他們採取的財務安全措施等一系列問題。
調查發現:
37%的受訪者長期擔心錢不夠用,因而造成失眠。
另外,還有約46%的受訪者坦言,曾因薪資或財務帶來的壓力而遭遇過某程度上的焦慮。

調查顯示,37%的國人為了財務煩惱而輾轉反側。(聯合早報)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他們不僅要照顧自己,還需要照顧另一半和孩子,乃至父母和兄弟姐妹等。
通膨導致物價與成本上漲 加重國人財務負擔
以上兩組數據清楚表明財務問題可說是好些國人心頭的重擔,那究竟是哪些財務問題讓他們失眠,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調查列舉出的三大財務問題(financial concerns)是:
難以預期的花費(unexpected expenses);
孩子的教育及補習費用;
給予父母的經濟支援
上述三大因素都各占60%,意味著好些國人正面臨著相同的問題。
難以預期的花費「榜上有名」,實際上反映了許多國人已經感受到通貨膨脹的壓力,並意識到物價上漲如何使家庭難以累積儲蓄,或將開銷控制在預算之內。
《海峽時報》報道,教育費用今年成為家長最擔憂的因素之一,是因為更多海外大學調高學費,使父母擔心自己是否有經濟能力送孩子到國外念書。

有家長擔心是否需要為孩子的增益課程費用掏出更多錢。圖為本地家長等候在上增益課程的孩子。(海峽時報)
另一方面,由於補習中心面對租金和薪金成本增加的雙重壓力,家長現在也關注其補習費,擔心是否需要為孩子的補習費用掏出更多錢。
到了老年及退休年齡時,有孩子的年長國人如果醫療保險不足,可能還能依靠兒女照顧,但膝下無子的退休人士就得擔心退休後失去收入要如何繼續生活,自己的積蓄是否足以應付日常開銷。
如果退休後想要去旅行,那又是另一筆開銷,還得將計算退休後的通脹計算在內。
關於金錢所產生的煩惱,以及這些問題與睡眠,乃至心理健康的關係,醫療委員會副主席(臨床)、心理衛生學院情緒管理及焦慮障礙精神科部門主任莫毅明副教授告訴《海峽時報》,人們為了財務問題而患有焦慮問題及煩惱,並不意外。
然而,莫毅明副教授說,這些焦慮及失眠問題不一定全然是因經濟困難所引起的,還可能包括其他因素,如擔心自己達不到事業目標,以及其他人生抱負如擁有自己的房子,或提前退休等。
他也說:
「現實是,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穩定及充滿不確定因素的世界裡。疫情還沒結束,加上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性不僅推高物價,甚至可能造成全球經濟衰退,也很難叫人不擔心未來。」
英國人念大學就開始擔心錢的問題

過半英國大學生坦言「錢不夠用」影響了精神健康,不知本地大學生是否有同感?(海峽時報)
的確,不只新加坡人有財務上的煩惱,其他國家也有類似問題,還出現年輕化的現象。
滙豐銀行今年5月在英國展開的調查發現,在超過1000名英國在籍大學生及1000名准大學生當中,超過半數(54%)表示他們的財務狀況,對他們的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另有45%的受訪學生說,他們為了錢的煩惱而失眠。
就不知新加坡大學生會不會也「同病相憐」?

物價上漲。(聯合早報)
套句老話,「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卻萬萬不能」,放在當今社會及全球大環境的背景下,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來看也反映了我們所處的現實。
莫毅明副教授更點出,國外專家的研究曾發現,人們在賺更多錢時似乎會更開心,但這種快樂不會持續。
「這些研究所要說的是,擁有更多錢不一定會帶來更多快樂。反之,超過某個額度後,意義(meaning)及目的(purpose)對快樂產生的作用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