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顯示,業者雖有防詐意識,並且已制定防範措施,但仍不時面對釣魚和撤單退款等欺詐手法的風險。(取自早報網)
(新加訊)除了消費者,電子商務詐騙案也讓受害的零售業者蒙受不少損失。荷蘭電子付款公司Adyen展開的調查顯示,零售業者於2024年因欺詐蒙受大約490萬美元的損失。
《聯合早報》報道,參與調查的504家獅城企業當中,有52%表示他們遇到的詐欺行為有所增加,這類行為在銷售和運營的高峰季節尤為常見,而且隨著支付量,特別是在線支付量持續增加,欺詐行為只會愈發猖獗。
Adyen是一家全球支付解決方案公司,在獅城使用它的付款系統的包括Grab、康盛醫療和喜茶(Heytea)。
調查顯示,獅城業者雖有防詐意識,並且已制定防範措施,但仍不時面對釣魚和撤單退款(chargeback)等欺詐手法的風險。當中,31%的業者將損失歸咎於撤單退款,而有三分之二的業者表示,正考慮和提供撤單退款責任擔保(chargeback liability guarantee)的科技或付款提供商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Adyen東南亞與香港地區主管黃新耀告訴媒體,因數碼付款成熟度和消費者行為有別,不同市場面對的欺詐趨勢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欺詐包括三角欺詐、帳戶接管欺詐和釣魚。
三角欺詐是指騙子在網上設立假商店,誘導不知情者下單付款。騙子隨後用盜來的信用卡從商家購買物品,當資料被盜者發現後就會申請退款,導致商家損失錢財和物品。
黃新耀指出,商家和消費者對防詐有一定的了解和準備,零售業者在線上交易時也都採取多重認證方式,不過,網絡釣魚防不勝防,撤單退款在獅城較為常見。
他說,因為科技進步,騙子通過人工智慧等技術冒充客戶或機構,使釣魚欺詐變得越來越難察覺,近來出現的無卡欺詐,例如盜信用卡資料輸入電子錢包的趨勢也帶來新的挑戰。
業者應採取保護措施 消費者購物前也應留意
黃新耀說,隨著客戶嚮往更快付款完成支付程序,在這同時欺詐手段卻又不斷變化,商家應儘量找到平衡點。「例如,使用有人工智慧技術的智能付款方案,不僅能保護商家,也能減少客戶的不便。」
至於消費者,他認為應該只找受認證的正當商家購買物品,並在提供個人資料如信用卡資料時保持謹慎。「消費者也應了解最新的欺詐伎倆,避免墜入騙局中。」
新加坡和大馬閣室(COURTS)首席執行長東浦秀也(Harry Higashiura)答覆媒體詢問時則說,在留意不同欺詐手段之餘,閣室也專注了解釣魚騙局及相關犯罪模式。
為了打擊詐騙和欺詐行為,閣室採取多層方式應對威脅,包括為線上交易進行多重認證,並且留意是否有可疑活動等。「我們定期進行安全審計,並更新我們的系統,應對最新的威脅。我們也為員工提供培訓,讓他們識別可疑活動,並報告相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