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為中國企業進入東南亞市場的關鍵樞紐,一直是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首選地。自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新加坡吸引了眾多中國企業投資基礎設施和房地產行業。近幾年來,投資重心又逐漸向技術、創新、電商和零售領域轉移。
在全球經濟結構變動和地緣政治動盪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投資重點正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高科技領域。中國企業在新加坡的投資範圍更加廣泛,涵蓋了可再生能源、服務業等多個領域,資產管理也成為了投資的新焦點。

圖源:CNA
中國企業遍布東南亞且行業種類豐富
藍色光標集團副總裁李姣表示,中國企業起初主要在傳統行業如製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海外投資,以追求成本優勢和市場份額。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企業正在從簡單的併購和建廠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戰略合作、投資孵化和技術轉移,以提升創新能力。
隨著區域貿易和投資的增長以及東南亞電商市場的深入發展,未來五年該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15%至25%。東南亞作為數字經濟的「新領域」受到了中國企業的廣泛關注。

圖源:FACEBOOK
當下眾多中國企業已經將低附加值的產業如組裝、包裝轉移到越南;在印度尼西亞,與鎳相關的直接外國投資中,超過半數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在馬來西亞,中國企業更專注於電子製造和光伏產業;在泰國,主要投資於金屬製品、機械和運輸設備;在寮國,重點投資水電、礦產和農業。
投資重點及管理模式更加本土化
大華銀行(UOB)外國直接投資諮詢部負責人張志堅認為表示,對於有意向國際市場擴張的中國企業而言,東南亞地區擁有「互補性」的優勢。例如,新加坡具有國際金融中心的高度,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越南則有年輕且充滿活力的勞動力,這些國家各自發揮獨特作用,與中企的海外發展需求緊密契合。

圖源:FACEBOOK
中國企業在海外拓展過程中,不僅投資重點發生了變化,其人才管理模式也在逐步調整。以前出海的中企往往傾向於直接派遣高管或整體遷移團隊,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企開始提高海外人才的聘用比例,或者給予當地運營團隊更多的決策權,以此來增強品牌對市場動態和消費者需求的洞察力。
在人員管理方面,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過程中普遍採取了「去中國化」的策略,大型私營企業,尤其是科技企業,以及跨國公司更傾向於聘請本地人擔任高管。
聘請當地員工已成為共識:
嘉實新加坡董事總經理陳堃城透露,該辦事處80%以上的員工是新加坡本地人,沒有中國外派員工。陳堃城表示,嘉實新加坡辦事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分支機構,儘管中國和新加坡的員工使用不同的語言,但這並不是溝通的主要障礙。
當前的世界格局下,尊重各方文化已成為一種共識。大家都致力於通過立足本地平台向全球提供優質的投資服務。
新加坡依然是中企出海的落地優選
根據新加坡大華銀行的調查,新加坡是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首選目的地之一,同時也是東協國家中對中國市場投資意願最強烈的國家之一。日前,該銀行對近600家中國企業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有92%的企業計劃在未來三年內進入海外市場,其中42%的企業打算投資東南亞,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是他們的首選投資目的地。

圖源:ST
東南亞的基礎設施和零售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這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生效進一步促進了雙邊貿易。
但是,東南亞市場語言和文化種類繁雜,這種差異可能導致中企在溝通和建立關係方面受阻,即使是在新加坡這樣已經建立完善的創業生態系統的國家中,中企在尋找具有合適資格、經驗和競爭力的技術和創新人才時仍可能面臨挑戰。
東南亞地區並非一個「簡單」的市場,文化和語言多樣化,各國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現有市場結構也不夠穩定。
中企在進入東南亞市場時應避免過度自信,不要低估本地競爭,也不要試圖尋求「一刀切」的解決方案來服務整個地區。相反,應該針對每個國家的文化和消費習慣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以確保本地化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