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幾年的冠病疫情可謂給社會帶來了不少翻天覆地的改變。
藉助科技的各種遠程操作之便,人們的工作模式和過往不盡相同,部分行業開始納入居家辦公或混合工作方式,效果頗豐。
民眾看醫生,也多了遠程看診的選項。
最近就有部分意見提到,新加坡行之有年的病假單制度,是否也該趁著工作模式和就醫方式因疫情產生變遷之際,也乾脆一併廢除?
《海峽時報》日前一篇評論主張,病假單在某些情況下,是浪費時間、金錢和資源的繁文縟節。通過摒除要求雇員出示病假單才能請病假的做法,能達到簡化行政程序,以及減輕醫療體系負擔的效果。
英國是其中一個已不再實行病假單制度的國家。當地雇員在身體不適時,無需出示醫生證明即可休假。
根據新加坡僱傭法令,雇員必須取得醫生證明,意即「MC」,才有資格享有帶薪病假。本地大部分僱主也都要求雇員出示病假單申請帶薪病假。
但我國政府在去年疫情嚴峻時曾推出指引,呼籲僱主允許確診冠病的員工不出示病假單,僅提供檢測儀呈陽的照片,便可申請病假。
但相關指引當時造成本地出現「MC之亂」,不少僱主仍要求確診雇員出示病假單,導致雇員夾在政府和老闆中間,左右為難。
這似乎也從側面說明,病假單文化在新加坡已根深蒂固,一時半刻無法抹除。
探討病假單制度的存廢,就必須先回看其當初存在之初衷。
簡單來說,病假單的主要目的是讓雇員向僱主證明「我是真的生病而非裝病」,而替雇員做出這項保證的,則是作為第三方權威的醫生。
因此,要讓病假單制度消失的先決條件,是勞資之間的互信基礎。
若僱主對雇員有足夠信任,認為他們不會為了逃避工作而訛稱生病請假,那病假單自然可有可無,不再需要醫生作為第三方權威,來證明雇員的身體狀況不適合工作。

當局鼓勵僱主允許確診冠病等上呼吸道疾病的雇員無需出示病假單請假。(聯合早報)病假單也有濫用和仿冒風險
此外,病假單被濫用或仿冒的案例,亦說明病假單制度未必能確保請病假的員工是「真的生病」。
例如,2021年本地有一名正在服役的男子為了能在服役期間當送餐員,偽造病假單瞞騙上司。該男子最終在2023年8月被判18個月緩刑和60個小時的社區服務。
還有部分情況是「假生病,真MC」。
紅螞蟻曾在某個「劈酒」場合詢問過一早得上班的友人,喝那麼凶隔天如何爬得起來上班,誰知對方竟瀟灑回了一句「看醫生拿MC」。
據悉,本地確實有少部分雇員存在這類騙取病假的行為,個中「訣竅」是告訴醫生自己「頭痛」。由於這類症狀較為模糊,醫生難辨真假,最容易拿到病假單。
不可否認,病假單縱有再多濫用風險,仍是免除裝病疑慮的有用工具。
但若僱主有辦法在雇員居家辦公時,依據其他指標評估其工作效率,那麼在沒有病假單的情況下,勞資之間或許也能商討出一套避免雇員裝病請病假的方式。
前文提及的《海峽時報》評論就指出,居家辦公在疫情前是較罕見的工作模式,原因是僱主們擔心員工不在辦公室接受上司的督促,就有可能藉機「吃蛇」。
但後來各行各業還是逐漸摸索出一套平衡機制,使居家辦公在許多工作場合成為常態。
「相同的因素——便利性、生產力、信任和科技,也是我們在尋求摒除『MC文化』時的關鍵。」

在疫情催化下,居家辦公已成為不少公司的常態。(海峽時報)可望減輕醫療體系負擔
居家辦公省卻雇員舟車勞頓通勤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摒除病假單制度也被認為可能帶來一些益處。
除了減少雇員無論病情輕重都得就醫拿MC的麻煩,簡化相關請假程序,廢除病假單制度亦能達到緩解醫療體系負擔的作用。
在某些情況下,身體不適的雇員往往只是為了取得一紙病假單而特地求醫。
他們罹患的可能是一般感冒、冠病或其他輕微病症,病情不至於嚴重到需要看醫生,只要居家休養,或通過遠程醫療及線上藥劑行購買相關藥物即可。
冠病疫情爆發後,人們開始意識到,醫療體系出現擠兌是極為可怕的現象。
為避免上述情況發生,衛生單位一般會建議冠病症狀輕微的患者居家休養即可,以免所有人一窩蜂湧至醫院診所,導致有需要的人無法得到及時救治,醫療人員疲於奔命。

允許雇員不用病假單請假在疫情上升時期,有助於緩解醫療系統的壓力。(海峽時報)
新加坡人力部今年2月更新的與冠病相關工作與病假參考原則顯示,當局仍鼓勵僱主允許上呼吸道病症輕微的員工不提供病假單。
本地近來冠病確診病例持續攀升,確保我國醫療系統能夠應付是抗疫首要關鍵,讓新加坡從濃重的「MC文化」,過渡到以勞資互信為基礎的「無MC文化」,相信會是保持醫療系統韌性的其中一個方法。
但無論如何,病假單制度是否有必要繼續存在的關鍵,終究還是本地僱主與雇員之間有沒有足夠的互信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