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間賣藥夜裡聚賭 中藥店二代揭秘早年中國街為何別稱 「賭間口」

「萬安和」那條街就是中國街,隔一兩間店面就是「萬裕和」。(照片提供:郭兆樹從網絡上取得)
「 60-70年代,客家人壟斷兩個行業,藥材店和當店。」
郭兆樹的父親大約在上世紀20年代下南洋到新加坡,他們的祖籍是廣東大埔,來到新加坡後就從事和中藥材相關的工作,後來在中國街開了一家藥材店「萬裕和」 。郭兆樹就在藥材店樓上的住家出生。早年的藥材店櫃檯後的整片牆都是木製小抽屜裝著各種藥材,店裡有一把用來切藥材的大刀,當年會用小小的稱稱藥材然後用紅色的包裝紙包藥材。
「那個年代,藥材店還可以自己在店裡製作藥水出售,我們的店會自己煮藥,類似退熱水,裝在瓶子裡,在店面賣,也做批發。」
藥材店在白天賣藥材,到了晚上打烊後,就會 「 搖身一變」成了小型賭館,相熟的朋友就會過來,擺上幾張桌子打牌或打麻將。

大約30年代左右創立的萬裕和藥行,從前在中國街 「賭間口」 ,如今還在碩莪街營業。(照片提供:郭兆樹)
「藥店晚上有人來聚賭,最多開兩桌,有時一桌打麻將,另一桌打撲克牌,有時兩桌都是撲克牌。撲克牌的賭桌要有人發牌,就像賭場的荷官。多數是我哥哥,有時也讓店員當。所以要「抽水」收些服務費。」
郭兆樹表示這就好像朋友間的聚會,來聊聊天,打打牌,因為提供場地和茶水,所以收取一點場地服務費用。
「賭間口這三個字不會憑空出來,無端端為什麼只有中國街叫「賭間口」, 南京街又不叫賭間口,一定有原因的。」
在中國街出生長大的郭兆樹,談早年在俗稱 「賭間口」的生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