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文化是國家的經濟政策與文化交互所產生的結果,無法一語概括,所以我們的切入點著重於新加坡年輕人在職場上的感受。
1
不管過程,結果最重要
剛到新加坡擔任業務時,新加坡主管並不會告訴你過程該怎麼做,只是一直強調業績需要達成多少。
雖然老闆會大致向你解釋公司基本的產品和簡介,也會請同事對新人做兩三天的教育訓練,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太多的「細節教學」。

過了整整一周的「試水溫」時期後,隔周開始,每天下班前老闆會非常嚴格檢視新人職員今天拜訪了多少客戶,以及隔天約到了多少客戶見面。
如果沒達成目標可能會被責備,而不會過問你為什麼做不到。
2
同工不同酬
在新加坡會存在這種情況,有可能兩個人是同一職位,卻有不同的薪水待遇,甚至聽說過有差距一倍以上的。
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新加坡的公司常常有各種種族的員工,而不同種族所持有的准證均有不同的繳稅規定,這些稅都要由僱主負擔,所以,有些僱主會把這份成本也算進去該員工的薪資中,造成薪資的差別。
除了不同種族和不同類型的准證外,年資也有差別,因為同樣的職位也可能因為職員待在公司時間的長短而有不同變化。
這主要是因為新加坡每年的加薪比例較高,因此拉大了原本的差距。再加上新加坡有「跳槽文化」,當地人時常會開玩笑地說:「努力工作未必會拿到最好的pay(薪水),但是努力跳槽一定可以拿到更好的薪水。」

只是,對於年輕人(甚至包括外地來的工作者)來說,每跳槽一次,對你整體職涯的風險與對該行業的專業度累積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這需要很完善的思考與評估。
不要只局限於眼前的薪水,眼光與格局才是決定你在職場真正的價值。
3
同事只會把你當競爭者

在新加坡,當地人對於像很多外來國家的工作者都會有較強的競爭意識,雖然他們不至於冷漠無情,但在工作上他們偶爾也會不太願意伸出援手。
其實,也是因為這個國家的競爭激烈,工作節奏快速,所以和講人情味的很多公司相比,在同事與同事之間的相處上會感到有很大的差別。
4
禮拜天不談公事

在中國沒有特彆強調「家庭日文化」一說,所以,有些新入職的工作者剛剛到新加坡時,常常忘記周日是個不能打電話給同事和老闆的日子,有些不知情況的新人都會「不知好歹」地詢問公司同事可否在周日聚餐,或是在周日問老闆關於工作的問題。
直到有一天,老闆寫了封Email回復給因不知原因而經常發送工作郵件的新人,說:「星期天我要陪我家人,可以不要一直拿工作的事煩我嗎?」這才知道每周日每次他們對郵件都「已讀不回」的原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