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pore
印象

精英治國
教育分流制度
亞洲教育重鎮
基礎教育世界第一
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計的一次的全球最大規模的中小學排名中,新加坡牢牢占據榜首位置。
新加坡基礎教育世界第一,不是空穴來風。
新加坡何以取得如此驕人成績?
宏觀理念相匹配的教學實踐改革
教育興國戰略、巨大的投入、先進的教育理念、卓越的教育制度和運作機制等都是重要原因。
然而這些因素要起到實質性的影響,最終要通過教育實踐來實現,所以一定程度上說,新加坡的教育成功之處在於與宏觀理念相匹配的教學實踐改革。
「少教多學」理念
所以總結來說,新加坡教育的成功之處在於將大的理論框架落實到小的、細微的教學實踐中。在實踐當中,新加坡「少教多學」的改革理念,值得很多偏重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的亞洲國家研究和學習。
你懂「少教多學」嗎?
「少教多學」,從字面上理解即教師少教、學生多學。這也是現在很多家長對此改革理念的誤解。
實質上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啟發學生,打開他們的思路,不告訴他們現成的答案。
以便給學生留下思考的餘地,從而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智慧和思維得到真正的發展。
另外,課外輔導班泛濫跟」少教多學「沒有直接關係!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重在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

葉聖陶先生也曾說道:「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與目前新加坡「少教多學」的理念非常契合。
國內的教育方式,課堂上老師負責講課本的內容,老師將自己的經驗和技巧教給學生;學生負責聽課、做筆記,思考的時間非常有限。
這種「一教一學」的教育模式,在課堂上容易形成學生「被提問」,老師聽答案的局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少了獨立思考的機會。
而在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課堂上師生的位置要「倒過來」。這時學生充當「提問者」,老師充當「作答者」。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就輕鬆了,實際上教師的工作不減反增,需要具備的能力也更多了。
現在他們不僅要「滿腹經綸」,還要知道怎麼引導學生,教會他們自主學習。並且在課堂上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去關注每一位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
但這並非是種吃力不討好的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式有利於學生增強學習自覺性,並且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有效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種下少教多學的因,收穫不需要教的果
在「少教多學」的驅動下,新加坡在近些年逐漸霸占了亞洲教育領頭羊的位置,值得參考學習的地方有很多,未來赴新加坡留學的精英學子也會越來越多。
少教多學的背後的「硬體配套」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少教多學委員會」,正式推介「少教多學」教育理念,將學生自主的學習逐漸建立起來,學校圖書館則在這歷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其中,沒有圖書館,就沒有學習;
沒有圖書館,就不成為學校。
新加坡教育最常被提起、強調的是「21世紀的…」,不管是學校還是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教育方案是由此概念而生的。
「圖書館是求新求變的地方,亦是機會之所在,引領我們進入發現之旅,開創新世界。」
現代化的圖書館要依據:閱讀+生活=圖書館新方程式。
這一概念,旨在塑造「質感」、「便捷」與「娛樂」的多元空間,以科技創新、人性關懷的思維營造每一個圖書館的角落,讓新加坡的各級圖書館能展現魅力、發揮效力、散發親和力。

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為了在強調知識經濟的新世紀卡位,亞洲四小龍中最具危機意識的新加坡,常聽到這句口號。
以圖書館為依託新加坡教育部將推出一系列新計劃和調整現有政策來加強中小學教育,為年輕一代提供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學習體驗。
這是為了培養新加坡人終身學習的精神,以延續新加坡近年拓展「以學生為本,以價值觀為導向」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