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 新加坡政府尚未正式批准售賣可食用昆蟲,當地卻已有數家餐館售賣蠶蛹菜肴。
新加坡食品局為探討允許業者在新加坡飼養或進口可食用昆蟲,自去年10月5日起展開為期兩個月的諮詢活動,收集就允許進口及售賣可食用昆蟲及昆蟲製品的反饋,讓公眾日後在新加坡也可品嘗。
該諮詢報告至今還未出爐,根據《亞洲新聞台》一篇報導中指出,新加坡數家中式和韓式的食肆、餐館提供煎炒或烘烤的蠶蛹菜肴,售價介於2新元到10餘新元不等。
根據相關報導,也被點名出售蠶蛹菜肴的至少兩家韓式餐館,一家位於丹絨巴葛,一家位於武吉知馬。其中一家通過手機應用WhatsApp回應只是偶爾售賣,沒有進一步透露詳情。
《新明日報》記者聯繫上其中一家位於惹蘭勿剎的中餐館「川串樂」,業者是一名新加坡人,她在受訪時解釋,早前是經相熟的供應商推薦而嘗試將蠶蛹(silkworm)入菜售賣,但對目前還未獲許可在新加坡售賣食用昆蟲的情況不知情。
「我們在有媒體來詢問時也才知道這樣的情況,錯愕之餘已立刻停止售賣。」
這位不願具名的女業者指出,開業至今已經七八年,推薦蠶蛹為食材的供應商也和她合作很多年。
「我們也很習慣不同的供應商會不時向我們推薦新食材或飲料,讓我們進行促銷、試看食客反應等,這次也一樣。」
女業者說,餐館約兩周前才開始推出蠶蛹菜肴,並且在面子書貼文宣傳,但在得知食材未獲許可後已立即停賣,並已銷毀了所有剩餘食材。
她說,自己事後也有詢問供應商是怎麼一回事,但對方不予置評。
「不過我們對食物烹煮一直都很小心的,至今也並沒有食客吃了投訴或身體不適。」
另一業者是位於Midview City的食肆「歡味食堂」,負責人李小姐受詢時表示,只在開張日賣過一次就不再賣,事件若對顧客及公眾造成不安或困擾感到非常抱歉。
她同樣表示,當時在售賣時也並不清楚蠶蛹還未可售賣,但也只賣出過一份。
「我們在3月8日開張那天,才嘗試售賣蠶蛹菜肴,結果只有人點了一份,根本不好賣。我們後來就不再賣了,剩餘的蠶蛹食材不能留也早就丟掉了。我們是後來才知道原來還不能賣的。」
食用昆蟲是相當新的概念,在一些亞洲國家卻已是多年傳統。例如,韓國有人食用蠶蛹,泰國有人吃蟋蟀。
食蟲愛好者符懋昇也是國大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任生物研究員,他是2015年在同事的介紹下首次試吃竹蟲,由於此前也曾研究過許多昆蟲,對不同昆蟲的營養價值及口感都有一定的認識。
符懋昇受訪時表示,就如同吃其他食材一樣,公眾在嘗試食用前應該先對所吃的新食材有一定的了解,也最好清楚自己的體質會否對食材可能產生過敏。
「公眾若想要嘗試吃,建議先查詢當局官網了解哪些可以在本地食用,另外不同的蟲子都有略微不一樣的口感和味道,食客也得考慮有的蟲子像甲蟲較硬,比較難咀嚼,可能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
另一方面,新加坡食品局指出,新加坡目前不允許售賣蠶蛹或其他昆蟲供食用,若公眾發現有人非法售賣食用昆蟲或其他昆蟲食品,應上網向食品局舉報,當局會展開調查。
該局受詢時表示,當局已著手就進口與售賣昆蟲,對被點名的餐飲業者進行調查。
該局去年10月到12月間展開諮詢活動,就監管食用昆蟲收集公眾的意見,將獲當局批准作為食用昆蟲的包括蠶蛹、蟋蟀、蚱蜢、甲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