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李光耀是這樣描述大規模建組屋的想法: 在50年代的新加坡,如果發生了暴亂年輕人會把汽車掀翻、燒了。
而60年代中,這些人有了住房和其他資產,發生暴亂時他們會趕緊把摩托車抬回家裡。

李光耀意識到了這個道理有恆產者有恆心,於是致函建屋局:「要讓新加坡每個家庭都有真正的資產讓他們去保護,尤其是住房。」
當時的局長劉太格,立馬率領建屋局甩開膀子蓋房子。一年間創下了房屋竣工數的巔峰:6萬5千套。

▲ 新加坡城市規劃之父:劉太格
新加坡幾十年的繁榮,和公共住房組屋政策分不開。
建屋局根據每個時代、每一代人不同的需求,不斷創新,以滿足和適應這些新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imtimothyloke)

如今新加坡80%的人口住在各式各樣的組屋裡, 當樓市過熱,導致組屋開始大規模漲價的時候,影響到很多人的生活。
新加坡政府出手降溫,繼續實現居者有其屋,讓住戶們幸福無界,實在是用心良苦了~
一位在本地從業多年的房屋中介表示,新加坡政府多次在強調一件事情,新加坡房市會隨著新加坡的經濟基本面的範圍內波動。如果長期看好新加坡經濟,那麼家庭長期持有1-2套住宅房產依然是普通人能接觸到的最好投資,甚至沒有之一。
因此,新加坡房地產市場的健康和穩定是政府,買家,中介,以及所有人所共同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