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業界吹捧的新加坡2大新興公司——電召車公司Grab和遊戲和電商巨頭冬海集團(SEA)接連慘遭滑鐵盧,今年迄今市值損失高達710億美元(約2994億令吉),投資前景引發市場憂慮。
自今年初以來,Grab股價已暴跌超過一半,而冬海集團股價也下滑46%,雙方在美股MSCI東南亞指數榜上墊底,而前者也是亞太股票基準最大的輸家之一。
儘管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 Inc.)將Grab和冬海集團納入指數,但幾個月後科技股齊齊大跌,以及全球對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投資興趣減弱,對上述2家公司造成了衝擊。
獨立研究網站Smartkarma分析師布萊恩弗雷塔斯指出,持有上述股票的被動(passive)投資者尤其損失慘重。
「未來他們的股價走勢,仍取決於公司表現和全球宏觀環境的發展,但這兩者目前看來都不太樂觀。」
弗雷塔斯估計,冬海集團和Grab的被動持股量分別接近28億美元(約118億令吉)和2億8000萬美元(約12億令吉)。今年以來,這兩隻股票的市值總共損失了710億美元。

Grab自在美股上市以後,股價跌幅超過一半。
盈利前景未見改善
從盈利前景來看,兩者暫時未見任何改善。冬海集團最大股東騰訊在遊戲業務持續放緩下,只能押注在電商平台蝦皮(Shopee)的增長,但在印度政府早前以安全問題為由禁止發行多個應用程式後,蝦皮亦宣布關閉在印度的電商業務。
LightStream研究分析師奧沙迪指出,在退出印度和法國市場後,蝦皮的增長步伐已開始放緩。
「對於一家以未來增長而定價的公司,很難撇除退出印度市場所帶來的影響。冬海集團的成長之旅正在崩塌。」
不過,鑒於Grab和冬海集團在東南亞市場的領先地位,許多分析師都沒有下修目標價。彭博社匯價顯示,分析師預計,這兩隻股票在未來12個月的回酬率至少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