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與印尼研究團隊2018年到印尼外海進行深海調查時,在海底發現一個14足生物, ZooKeys科學期刊日前刊登該團隊研究論文,直指此為新品種海蟑螂,並正式取名「Bathynomus raksasa」。
《每日郵報》報道,這項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黃䙫麟(Peter K. L. Ng)等學者和印尼科學院合作,用2周時間探遍西爪哇的萬丹外海63個地點,透過拖網、撈取和各種海床鑽探機,在海平面下800至2100公尺間採集樣本,共收集到800個品種的12000個深海生物,其中還包括12種科學文獻未登錄的新生物。

此次獲認證為新生物的Bathynomus raksasa又被稱為「巨型等足動物」,類似蟑螂和陸上潮蟲的甲殼動物,關係和螃蟹與蝦子等海中生物其實更密切。這些海蟑螂定居于海床,仰賴沉下來的海中動物遺體為生,但沒有食物也能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多數等足動物通常長約33公分,Bathynomus raksasa等品種則受惠於天敵少、深海溫度低,體型可長到50公分。Bathynomus raksasa還是目前科學界已知第二長的等足動物,僅次於「大王具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
印尼科學院動物學部研究員拉馬迪說,發現新品種生物是分類學家的重要成就,「特別是尺寸之大和發現處的生態系統」,足以顯示印尼龐大的生物多樣性潛能仍未徹底開發。

新加坡與印尼的研究團隊2018年在印尼西爪哇萬丹外海發現的14足生物「Bathynomus raksasa」。(網際網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