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走到現在已經快三年。
從最初的恐慌,再到中間的擔憂......到現在,很多新加坡人對病毒已經有了一定了解,不會對病毒那麼恐懼了。
不過,最近美國一間研究所公布了對於感染的新冠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聲稱:二次感染新冠,會讓患者面臨器官衰竭的可能性顯著增加,死亡機率也會跟著上升!

圖源:Moneycontrol
不過,這份研究報告得到了不少新加坡衛生專家的質疑。
這個結論,似乎並不完全符合新加坡曾經經歷過的事實。
美國專家稱二次感染危害大 新加坡專家持相反意見
據《路透社》報道,這份研究結論是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經過多方調查和數據比對後才得出的。
根據項目組的公開信息,他們收集了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4月6日期間,總共43588名感染過一次新冠的患者、40947名感染過兩次或兩次以上新冠的患者以及530萬名未感染新冠者的數據。

圖源:CTV News
在比對了這些人的疫苗接種狀態、感染新冠後的遭遇後,研究小組得出一個驚人的結果:
再次感染新冠,會增加患者的重症率及他們患上新冠長期後遺症的的風險!

來源:路透社
具體來看,一名從屬於研究小組的Ziyad Al-Aly博士表示,二次或多次感染新冠的患者,他們患上肺部、心臟、血液、腎臟、糖尿病、骨骼、肌肉、心理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都比其他人更高。
而且,他們出現這種情況和疫苗接種狀態幾乎沒有聯繫。
「即便是他們感染過新冠,也完成了疫苗接種擁有雙重免疫力,但再次感染新冠後仍然容易出現不良後果。」這位博士是這麼對路透社說道的。

圖源:路透社
研究發現,與只感染過一次的患者相比,重複感染的人患上肺部疾病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出三倍多,患上心臟病的可能性則高出三倍。
而他們患上神經系統疾病的可能性,也相對高了60%。即使是重複感染超過了半年時間,但依然有很大機率出現各種問題。

圖源:Hindustan Times
隨著感染次數增多,這些人患上其他疾病的風險也隨之提高。
作為結論,Ziyad Al-Aly博士認為人們應當對重複感染新冠提高警惕。
這個消息一出相當炸裂,在傳到新加坡後,一些本地的衛生專家似乎提出了不太一樣的看法,認為研究結果有失偏頗。

「二次感染新冠並不會更危險...」,來源:海峽時報
其中,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新興傳染病專家Ooi Eng Eong教授,更是在接受《海峽時報》採訪時表示他「對這項研究如何通過同行評審感到震驚」!
Ooi教授說,雖然研究結果聽起來相當「聳人聽聞」,但該研究幾乎沒有提供關於重複感染病患存在哪些慢性病的信息。
因此,新冠病毒究竟是不是加劇了患者體內潛在的慢性病發作機率,在Ooi教授看來是存疑的。

圖源:The Economic Times
除了Ooi教授外,國大醫院高級傳染病顧問、國際傳染病學會候任主席淡馬亞教授,也認為這項研究存在嚴重問題。
他認為,二次感染患者群體,在研究總580萬人的群體中占比相當少,樣本並不足夠得出結論。

圖源:路透社
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臨床主任Shawn Vasoo則拿出新加坡本地數據作為反駁。
他表示,2022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中旬,新加坡本地數據並沒有表明與首次感染相比,二次感染新冠患者的臨床結果會惡化。
這段期間,新加坡正被毒性相當強的德爾塔疫情襲擊,可二次感染者需要吸氧的占比僅為0.2%,首次感染新冠者同期也有0.3%,差別並不大。

圖源:路透社
而且,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進行研究的患者往往是年齡較大的男性患者,有不少人是菸民或有嚴重的健康問題。
因此,研究結果可能並不適用於其他普通人群。
國大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Dale Fisher則認為,華盛頓大學的這項研究結果混淆了因果關係。

圖源:The Australian
他認為,一些因社會經濟地位關係而處於健康不平等不利地位的人,往往本身自帶的風險因素I就更高,並且對一些潛在的風險無法控制。
「由於這些人的潛在健康狀況,他們有更高可能性在感染新冠後的六個月內死亡,這並不意味著這是因為感染了新冠。」Dale Fisher也對這份研究報告相當「不以為然」。

圖源:Tempo.co
總而言之,在新加坡衛生專家看來,這項研究結果只是看起來有些嚇人,但實際上並不能代表事實。
畢竟,新加坡已經經歷了多次疫情爆發期。但每一次,新加坡都平穩度過並沒有讓其造成嚴重影響。
新加坡的科學防疫態度 讓這裡度過了一次次「危機」
不得不說的是,現在的新加坡對新冠已經相當「習以為常」了,整個社會正朝著政府一直期待的「與冠病共存」前進。
就在上星期,新加坡衛生部更是宣布了新措施:不再公布冠病單日新增病例數字,也不再為新冠患者預留病床!

圖源:國際日報
對此,新加坡衛生部表示這是由於單日新增確診數據,經常受到假期等因素的影響而波動。
取而代之的七天移動平均數字,則更適合代表新加坡一周內的疫情態勢。
當然,在外媒看來,這又是新加坡邁向疫情常態化的一次新嘗試。疫情政策的調整,或許也代表著疫情現在不一定是目前新加坡的最大困擾。

圖源:ETtoday
從新加坡過去一段的時間的數據可以看到,從10月中旬開始,新加坡的新冠住院人數一直在不斷下降中。

至於新加坡當局一路以來的重症病患(需要吸氧和進入ICU病房的病人),也沒有大幅度反彈。

需要吸氧的患者

ICU病房病患
在過去的28天中,99.7%的新冠患者都是無症狀和輕症患者,死亡人數只占了這段期間新冠患者總數的0.03%。

因此,為患者預留床位顯得不是那麼必要。畢竟,在新加坡已經實行了相當一段長的「分級醫療程序」,已經證明可以有效緩解醫療系統所面臨的壓力了。
大部分新冠患者,感染新冠後只需要在家休養就能自愈,不必再擠占新加坡有限的醫療資源。

雖然在推出早期,分級醫療程序曾被人詬病是「躺平」的一個體現。但隨著時間推移,大家逐漸認識到這個制度的好處。
分級醫療程序,此時又變成了新加坡「科學抗疫」的具體體現。
世界上對新加坡抗疫之路稱讚的聲音很多,世衛組織更是多次點名表揚。

圖源:搜狐
從新冠疫情中逐漸走出來,過去一段時間,新加坡不僅迎來了高速經濟增長,整個國家也舉辦了多場大型活動,整個國家都充滿了活力。

圖源:Headout
不過,為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抗疫之路,新加坡也經歷了一些曲折......
新加坡的防疫政策,似乎不斷處於一個試錯並且糾錯的狀態。
但是,新加坡政府在意識到自己犯下錯誤後,改正的時間非常快。最關鍵的是,是他們秉持著科學防疫的精神。
科學防疫:適時阻斷病毒傳播
最早期,在對未知病毒了解不足時,立馬推行阻斷措施。在儘量不影響經濟的情況下,新加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單日新增病例並不高。

2020年8月後的近一年單日新增幾乎不過百 在2021年5月期間,德爾塔病毒開始傳入新加坡後,政府立馬選擇回到「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禁止堂食,減少社交聚會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