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為我國創建的「數碼分身」,包含了三維城市模型、地形模型、地籍資訊、地下資產和海岸線等信息。(新加坡土地管理局提供)
文 / 楊浚鑫
新加坡土管局使用雷射掃描和攝影測量技術,從空中和陸地捕捉整個新加坡島嶼,創建出一個數碼分身。這個數碼分身在一些支持可持續發展的計劃中,用於有效的土地管理和規劃,同時有助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使用雷射掃描和攝影測量技術為我國複製「數碼分身」,涵蓋三維城市模型、地形模型、地籍資訊等信息,可用於有效管理土地,也有助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如研究城市熱島效應和評估淹水風險。
土管局局長劉顯揚5月17日在聯合國全球地理空間信息管理(UN-GGIM)國際研討會上致歡迎辭時,分享新加坡如何利用地理空間數據,尤其是數碼分身(digital twin),有效管理土地並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這個首次在東南亞舉行的研討會昨早在新達城會展中心正式開幕。研討會由新加坡土管局主辦,主題是「有效的土地管理」。
劉顯揚說,總面積73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不僅土地有限,並且一座島嶼,三成地區的海拔高出平均海平面不到五米。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化挑戰因此對新加坡構成真實的生存威脅。
由新加坡土管局領導的全國三維地圖測繪計劃,提供基本地理空間數據集,是數碼分身的基礎。他說,通過全國三維地圖測繪計劃,當局使用雷射掃描和攝影測量技術,從空中和陸地捕捉整個新加坡島嶼,創建出一個數碼分身。這個數碼分身在一些支持可持續發展的計劃中,用於有效的土地管理和規劃。
可確定最佳太陽能板安裝點避免盲目擴建加劇熱島效應 劉顯揚舉例,新加坡大氣中濃度的碳匯(carbon sink),也是40多個瀕危物種的棲息地。
三維建築與地形模型也能幫助當局創建太陽能潛力圖(Solar Potential map),確定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太陽能板安裝點。劉顯揚解釋,若不這麼做,而是盲目擴建太陽能板,可能反而加劇城市熱島效應。
數碼分身還可用在研究環境溫度、濕度與空氣流動的舒適程度,以及城市熱島效應,助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專家也可從數碼分身推斷出洪水淹沒圖,就未來水災採取防護措施。 採用科技收集地理空間數據還有其他用途。例如,土管局在試行使用建築信息模型科技,記錄高樓內每一層樓的每一戶住宅或商業單位的三維面積。這可避免測量面積時的人為錯誤,也能提供統一數據集,供土地測量師、發展商、建築師、業主等利益相關者使用。
研討會嘉賓、新加坡律政部副常任秘書潘家煌致辭時也呼籲土地管理者善用科技來改進流程。 以地下工程測量為例,隨著新的地理信息(geomatics)技術問世,如探地雷達,人們無須深入地下就可「看到」埋在地底物體的特徵。
潘家煌說,如今也有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的器材,可將地下電纜、管道和其他結構的數據投影到實際地面上,讓用戶能準確了解地底情況。「這些新科技讓我們能更好地繪製和測量地下空間,讓地下空間的使用更高效和有效。」
文章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