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加坡紅十字會的報告,本地主動捐血的16歲至25歲年輕捐血者人數,在過去10年里下降了44%。
今年1月至10月的年輕捐血者人數為1萬零100名,僅占總捐血人數的14%。相比12年前,也就是2011年,年輕捐血者可是占了三分之一。
年輕捐血者減少是令人擔憂且必須關注的問題,因為從年輕時期就培養捐血的習慣,對於確保血庫有足夠供應,能應對緊急與需要定期輸血者的需求,至關重要。
我國接下來五年的血液需求量,估計每年會增長4%,那是因為人口老齡化,更多人因健康問題(如透析治療)需要輸血。與此同時,適合捐血的人口卻會因為老齡化或疾病而逐年減少。
我國目前規定60至65歲以上的人士不適合捐血,因此需要更多人加入捐血者行列,尤其是年輕人。
為什麼越來越少年輕人捐血?

2022年12月3日,由學生策劃的捐血活動在遠東商業中心舉行,大約有100人參加。(海峽時報)
根據新加坡紅十字會的說法,從學生過渡到工作的生活轉變,可能導致這群體中的許多人暫停捐血。
一些想捐血的年輕人則因為血鐵含量低被拒絕。這可能是因為年輕人從飲食攝取的鐵質不足,或劇烈運動引起的。
為了確保捐血者的安全,捐血前護士會先檢查血紅蛋白水平,若偏低須統一等候28天,讓捐血者有足夠時間補充體內的鐵儲量,並通過均衡、富含鐵質的飲食來提高血紅蛋白水平。
補充鐵儲量,可以通過均衡飲食包括多吃富含鐵的食物,如海藻、菠菜、堅果和肉類食物。
由於飲食中只有5%到10%的鐵質會被身體吸收,如果捐血者每12周定期捐血,身體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通過飲食來補充流失的鐵質,所以捐血者每次捐血後可獲約兩周的鐵質補充劑,協助恢復體內儲存的鐵量,也維持足夠的血紅蛋白水平。
根據衛生科學局網站,捐血者應避免在捐血前喝咖啡或茶等含有單寧酸(tannins)的飲料,以及富含鈣質的牛奶、乳酪等乳製品,因為這類食物會降低體內鐵質的吸收。想補充鐵儲量,應在用餐後才喝咖啡或茶。
此外,可通過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和蔬菜來提高鐵質的吸收,素食者更應該吃大量含豐富鐵質的食物,因為存在於植物性食材的鐵質比肉質中的鐵質更難吸收。
其他因素則包括年輕人因為對捐血的認知不足,害怕針筒和疼痛、誤以為捐血是麻煩的事,對定期捐血有一些恐懼感,認為捐血可能有害健康。
現在的抽血過程除了採用更先進的技術,護士也受過訓練,他們在插入針管前會先為捐血者塗上局部麻醉藥,讓捐血過程儘可能無痛。
另外,一名健康的年輕人只需要大約30分鐘,就能捐獻450毫升的血,這包血液就能在有人需要手術或是緊急情況下挽救生命。
血容量可以通過攝取大量的水分來補充,一般身體狀況良好的人,只要確保飲水量足夠,血容量在三天內即可恢復正常。
若是身體的鐵質儲備充足,身體也會在三到四周內補充紅細胞。捐過血的三個月後也可以再度捐血,並不會影響健康。
當局如何鼓勵年輕人捐血?
紅十字會會定期舉辦社區和校園的捐血活動,這些都是讓年輕人展開捐血之路的重要管道。
他們也會定期到本地的中學,初級學院與大專學府舉辦演講與宣導活動,以及讓學生參觀捐血中心,提高他們的捐血意識。
紅十字會也藉助青少年捐血大使的力量,推行全國捐血計劃(National Blood Programme),包括讓他們策劃校園捐血活動,以及構思各種能鼓勵同學捐血的點子,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推動更多年輕人加入捐血行列。
整體來說,國人還是能接受捐血,多數人也明白這是在做好事。儘管有越來越多國人表示願意回饋社會,但這些年來的本地捐血者比例,還是維持在全國人口的大約1.8%,像2022年初次捐血者只占其中24%。
這或許表示國人一般上願意嘗試捐血,但未必會一再捐血,成為定期捐血者。
據衛生科學局資料,新加坡今年需要多達11萬8750包血,也就是說,每天需要325包血、每小時需要14包血。
為了滿足需求,紅十字會每天需要收集約400包血液。
紅十字會解釋說,當血液庫存下降到不足6天的臨界水平時,諸如扁桃體切除或唇裂修復等選擇性手術將被推遲,以節省血液來應對緊急情況。
目前,新加坡除了O+血型外,庫存處於中等至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