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新加坡兩國在歷史、文化、語言等方面相親相近。42年來,中新關係與中國改革開放一路同行。1978年11月,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拉開了新時期中新友好合作的序幕。此後,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雙方在互學互鑒、互幫互助中實現共同發展。

2015年,中新確立「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定位,雙方以「一帶一路」合作為新的更高平台,推動雙邊合作高質量發展。
而如今,新加坡已經成為了中國科技企業出海首選。
新加坡自身當然有諸多優勢,也是因為新中深厚的科技合作背景,以及新加坡在國際上所處的中立立場。這些都是新中深化科技合作的契機。
曾經的新加坡利用先進經驗幫助過中國,如今中國科技行業高速發展,也將紅利反哺給了新加坡。
新加坡能吸引中國企業的優勢是?
首先新加坡作為區域樞紐,擁有科技人才,又能為科技初創企業開拓合作機遇,這讓它具備優勢,吸引企業到本地發展。
長期以來,這個城市國家一直視自己為亞洲科技中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新加坡位列世界最具創新力經濟體第八位,亞洲第一名。
總部在荷蘭的管理諮詢公司達盟集團稱,為了鼓勵新興科技蓬勃發展,新加坡政府不僅為科技研發企業提供高達150%的稅收抵扣優惠政策。
對於從事強競爭力及戰略科技研究的企業,還提供高達每年1000萬新幣(約合5000萬元人民幣)的項目補助金。

針對在中國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數字科技行業,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3月做出5億新幣的投資承諾,大力發展包含人工智慧、超級計算機和機器人在內的數碼科技。新加坡如此大手筆地對新興科技持續投入,無疑對中國企業有十足的吸引力。
除了資金支持,新加坡的網絡基礎設施也擁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優勢。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網稱,該國網速延遲世界最低,僅為30.7毫秒;擁有頂級海底電纜樞紐,與23條主動式海底電纜相連;超過50%的東南亞數據中心位於該國。
對於中國科技企業到新加坡開立運營,前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曾公開表示,中國很多人工智慧研發企業成立只有三四年的時間,卻擁有很多可以應用在安全、醫療、金融等領域的新技術,令人印象深刻。

他稱,中國的創新能力很強,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將先進科技帶到新加坡,幫助新加坡打造「智慧國」。
面對中美關係惡化的逆風,中國科技企業轉向東南亞市場。但由於東南亞11個國家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以及語言,並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因此中國科技企業有必要在東南亞尋找一個據點,既靠近市場,又有便利的通商環境以及彙集顧客、供應商及合作夥伴為一體的生態系統。
這是新加坡所能提供給中國科技企業的價值。

中新兩國科技合作 新加坡和中國的科技合作淵源已久。
曾經的中國,學習的是新加坡的先進經驗,新加坡也幫助中國建立了四個重要的科技園區,從最初的軟體轉移一直到後來的經驗共享。
在今年6月30日,中新廣州知識城舉行建設10周年暨知識城國際科技中心啟用儀式。
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陳培進指出,經過首期10年建設,知識城已逐步成長為科技創新高地和宜居宜業生態新城,實現了「從零到一」。

中新廣州知識城是繼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之後,中國與新加坡政府間的第四個合作項目。
回想知識城興建初期的情景,凱德集團(中國)地產與城鎮開發執行長、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陳先生感嘆: 「10年前,一聽說這裡還是待建的荒地,不少企業和投資者都紛紛打道回府。」
2013年初,陳先生到廣州知識城就職時,這裡還是一片農田、此前工業園的產業招商以製造業為主,只要有基礎建設,有土地供企業興建工廠和員工宿舍,便可開啟引資投產。
但定位「知識經濟」的廣州知識城須走的道路與過去的招商模式完全不同,要引進高端企業,首先需要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配套的生活、居住與工作環境支撐。
陳先生憶述,他當時帶了一些國際企業、包括世界五百強前去考察,大家看了之後,都覺得很難,「連入駐的可能性都沒有」。

2013年,廣州知識城騰飛科技園開始興建。
這是知識城中新合作的標杆產業園,借鑑新加坡先進的設計理念,打造宜居宜業、產城融合的綜合性高科技園區,「當時就希望儘快把產業園建起來,企業有地方工作、生活。」陳培進說。
在知識城的發展歷程中,廣州騰飛園扮演重要角色,項目一期在2016年投入運營,企業陸續進駐。 到今天,這裡共有100多家企業入駐,就業人數達3000人。
經過10年的發展積累,如今的知識城已崛起為一座新城。 陳先生指出,在政策和資源的支持下,中新廣州知識城從宏偉的藍圖,一步步成長為科技創新高地和宜居宜業生態新城。
在產業、人才、風險投資、智慧財產權等方面,廣州開發區近年相繼給予政策扶持,以加快區域發展,這些利好政策助力高端創新產業進駐知識城,產業集群逐漸成型。

截至目前,中新廣州知識城累計註冊企業逾1800家,註冊資本達1508億人民幣(約299億新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21.5億人民幣。
引進了百濟神州、創維、諾誠健華等重大項目165個,在建企業投資項目79個,總投資近1700億人民幣,預計達產產值超過3000億人民幣。

生物醫藥產業是知識城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目前,知識城的百濟神州等生物醫藥項目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帶動了諾誠健華、綠葉、恆瑞、龍沙等30多個生物醫藥樞紐型項目落戶,總投資逾200億人民幣,預計總營收近千億人民幣。
而半導體產業,被稱為「廣州第一芯」的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去年9月正式投產。
這是廣東省唯一一條量產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也是知識城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計劃的標誌性項目。
項目產品可滿足物聯網、汽車電子、人工智慧、5G等創新應用的模擬晶片需求,實現量產之後,預計年產值達30億人民幣,並帶動上下游企業形成1000億元產值。

2018年11月,廣州知識城正式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後,中新雙方一致表示,將積極拓展在科技創新、高端製造業、人工智慧、智慧財產權保護、智慧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升級等領域的合作。
廣州知識城也成為了中新深化合作重要平台。這一項目也推動著新粵聯繫更為緊密。
去年5月,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訪粵,在中共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陪同下,走訪中新廣州知識城參觀規劃展示廳、人才大廈和廣州知識城騰飛園等設施。
他當時為知識城寫下寄語:
「中新廣州知識城是一個前瞻性的項目,為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支持。它是加深中新合作的一個重要平台。」

中國企業境外布局首選新加坡,新加坡亦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新加坡企業也開始在更多廣東城市布局!相信未來兩國的經濟、社會、文化聯繫會更加緊密!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