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之前的新加坡被譽為「遠東的直布羅陀要塞」,而且面積比直布羅陀大幾百倍,背靠的馬來亞也是英國殖民地,可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面對數量只有自己一半的日本軍隊,只堅守了一個星期就投降了,讓當時與現在研究者都不能理解。

英國主要關注的是歐洲與大西洋地區,亞洲地區只是獲取利益的殖民地,早已被決策者拋棄,表現在戰爭部署混亂,派出的都是訓練不足的雜牌部隊,世界第一的海軍也只在最後時刻才派出幾艘軍艦,部署的飛機落後且數量不足。附圖為日軍擊沉英國遠東艦隊兩艘戰列艦反擊與威爾斯親王號

英國部署在新加坡的美製水牛戰鬥機,性能已經落後而且數量不足,先進的噴火戰鬥機並沒有部署,戰鬥機也很快消耗殆盡,在海軍主力艦被擊沉後,拱手交出制空制海權,新加坡成為了一座士氣低迷的孤島

在馬來亞戰役中表現神勇的日軍自行車隊,日軍之所以勝利,在於他們士氣高昂,戰術得當與合理使用裝備。

戰鬥中英軍,當時的英軍指揮官能力不足,士兵訓練不足,打起仗來士氣不足。

新加坡的要塞大炮,後來有觀點說日軍從背靠大海的陸地進攻,才導致防備對海進攻的要塞被攻破,這簡直是胡說八道,那有要塞只防禦180度的

日軍攻占新加坡的英軍炮兵陣地,當時英軍數量達到8萬人,武器糧食充足,又住在後勤補給方便的要塞里;反觀日軍,兵力只有3萬五千人,長期運動作戰疲憊不堪,若不能很快勝利就要先撤退了。

日軍從連接新加坡與馬來亞的柔佛海峽長堤通過,英軍撤退時曾經炸毀長堤,但只炸開了20米的缺口。

日軍在新加坡海岸登陸,由於掌握制海權,他們的登陸很輕鬆

2月15日,駐新加坡英軍總司令白思華中將宣布投降,戰鬥只打了一個星期,12萬英軍被俘,日軍只傷亡了4400人,當地的華人就倒霉了,被屠殺了5萬人。

同樣訓練不足的美菲聯軍,面對日軍進攻,其中溫賴特少將指揮巴丹守軍,依託簡陋的工事,彈藥糧食嚴重不足,竟然打了半年才放棄抵抗,差距在於決心與指揮官的能力

基本可以推斷,英國面對日本進攻,只想著本土利益,不願意保護他們殖民地的民眾,又不能不抵抗而逃跑,所以象徵性打一下,從馬來亞到新加坡到緬甸都是這樣,到頭來坑了華人與緬甸的中國遠征軍。附圖為關押英軍的戰俘營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