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型手機內置的黃色圓點表情包,到近年火熱的真人表情包,這個用圖片促進交流的通訊現象正在改變人們的溝通方式。受訪學者說,表情包發揮創造力與使用的空間大,能高效地傳播正面信息,也能迅速地鼓動負面情緒。

黃色圓點表情包。(iStock)
你看過「尼克·楊問號臉」嗎?這張在2016年底開始在網絡上走紅的表情包出自一個YouTube的視頻,主角NBA球員尼克·楊(Nick Young)的臉部表情被截圖並配上多個問號,被觀眾解讀為「一臉懵逼」(茫然)的最佳形象,開始流傳於網絡,成為網絡紅人。近年來,真人表情包熱潮席捲全世界,在社交網站上極為流行。
表情包即指英文meme。Meme也譯為模因、迷因,因為信息量豐富,在網上流傳廣,讓人產生共鳴。表情包以圖片、動圖、文字結合來傳遞信息,屬於升級版的emoji。一些通訊應用的貼紙(sticker)也有表情包的功能,不過表情包的形式更多元,風格更幽默搞笑。
表情包有多火?在Instagram(IG)社媒平台上,有不少帳戶的運營方式就是發表情包並且配上相應的文字,兩者結合的效果時常讓人笑得前仰後合,並且也通過這種輕鬆詼諧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關注。
本地IG帳號SGAG(@sgagsg)就是一例,擁有69.5萬名粉絲,其他本地IG搞笑帳號包括Yeolo、memedegsg等,同樣擁有上萬粉絲。這些社媒帳號發貼文不拘一格,經常發布表情包的動態,圖片本身無需原創——可以從電視劇里截圖,也可以隨意取網上的圖片,只要該圖片能夠與文字相輔相成,達到「笑果」。

SGAG製作的表情包。(取自網絡)
歐美同樣有不少以表情包「發家」的IG帳戶,譬如「mytherapistsays」 「meme.ig」 「Epicfunnypage」等。除了網民對這些網紅帳號的喜愛,更別提大家在日常網上聊天中對表情包的使用率了,表情包對不少年輕人來說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溝通工具。
活躍於社媒的衝浪能手鄭慧銣(24歲)說:「我覺得表情包可以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想法,包括語氣之類。很重要的是有時表情包自帶詼諧感,能讓溝通氛圍變得更和諧,減少一些溝通上的誤會。」

鄭慧銣(受訪者提供)
人們上網瀏覽信息或與朋友溝通時,一個表情包就能包含豐富含義——如同開篇提到的尼克·楊問號表情包,它的製作簡單,一張符合氣氛、心情的圖片,加上圖解文字即可形象地表現出你當時的心情。
表情包大受歡迎,隨意在應用平台一搜就能搜出不少製作各種類型表情包的軟體,像Telegram、WhatsApp、微信等受歡迎的社交軟體內置製作表情包功能,不少人善用這些功能,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樂趣,做出花樣百出的表情包在網上與朋友們鬥智斗勇。
陳品臻(24歲)說,他的朋友還會自己製作表情包,他就收到了不少來自朋友的「饋贈」。他們會在Telegram上製作自己的表情包。他覺得,在與朋友聊天時使用自己照片的表情包可增添氣氛,趣味橫生。表情包能風靡全世界,除了它給人帶來歡樂,也是因為它的實用性強,能夠減少人們溝通上的誤解或尷尬。

陳品臻(受訪者提供)
除了個人,一些品牌、明星也會主動製作表情包供網民下載以增加知名度,或者是利用搞笑的表情包吸引更多粉絲。各大媒體平台也會推出表情包與網友互動,譬如《聯合早報》今年年頭就設計了一套金牛賀年表情包,供讀者下載迎接新年。可見,表情包風潮滲入人們生活,從個人到商業都有它的身影。
傳達信息效率高
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副教授蔡耀權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說,一般而言,圖片含義範圍廣,特定圖像包含不止一個意思,因此能傳達比文本更豐富的信息。在這個信息量過載的快節奏社會,人們會不自覺地選擇效率更高的方式來處理信息,圖片的優勢在於所需的注意力比閱讀更短,卻涵蓋更多的信息量。

蔡耀權教授(受訪者提供)
與此同時,圖片本身具有視覺吸引力,加上其方便人們大腦「偷懶」的特點,當圖片與文字結合起來,文字圖片共同構建出一個眾人經歷過的情境引起了共鳴,所以大受人們歡迎。
蔡耀權副教授說,由於表情包的特性,只要足夠吸引人,就容易傳播開來。在這個網絡時代,它在如WhatsApp、新聞報道、社交媒體等傳播媒介的泛濫,導致它成為公共話語的一部分。這使它成為一個社會現象的快照。
「表情包成為了社會成員表達自己的另一種方式,只是它的觀點較為簡潔。」蔡耀權副教授說,「而且,它也擁有更多發揮創造力與使用的空間。」
儘管表情包幫助人們高效表達信息,其弊端也相當明顯。
有利自有弊
蔡副教授認為,由於表情包的內容廣泛,能夠通過日常傳播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的良好價值觀如團結、鼓勵彼此等正面信息,但也能夠傳播負面的信息如分裂社會,鼓動負面情緒等。因此,表情包的特性具有雙面性,當人們每天通過它獲得不少歡樂便利時,也須進一步去思考它的影響。
不少本地年輕人利用表情包來傳播自己的觀點,譬如在去年大選期間,IG上就有不少時事、搞笑,甚至個人帳號製作與政治相關的表情包,有時是調侃,有時則是以幽默的方式見縫插針,傳播自己的觀點。
在國際網絡平台,2016年面簿(Facebook)曾發生過中國大陸與台灣在政治上的表情包大戰,海峽兩岸網民之間的交流劍拔弩張,所幸後來成為溫和友好的文化交流。表情包作為一把雙刃劍,大家須以辯證的態度看待這場持續已久的風潮。
文:嚴思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