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因防疫限制出現「免疫債」 本地孩童面臨「三重流行病」威脅

示意圖。(圖:路透社)
或因冠病防疫限制造成「免疫債」,本地兒童開始面臨「三重流行病」的威脅。
根據新傳媒英文新聞網TODAY報道,隨著旅遊活動恢復以及防疫衛生措施放寬,「免疫債」導致兒童更容易感染從前常見的病毒,甚至可能同時感染冠病、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根據衛生部每周公布的數據,本地綜合診所今年9月和10月處理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都偏高,10月第二周達到3514起,比去年同期的1168起多出兩倍。
而在國立大學醫院,目前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鼻病毒(rhinovirus)或腸道病毒(enterovirus)的兒童和青少年患者就比成人多出八至九成。
受訪專家指出,冠病、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都是高傳染性的呼吸道病毒,症狀相同,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涕和喉嚨痛,而且患者可能同時感染不同的病毒。
國大醫院邱德拔—國立大學兒童醫學院兒科傳染病副顧問醫生Rie Aoyama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可能導致未滿一歲的嬰兒、早產兒,以及患有心臟或肺部問題或是免疫系統衰弱的孩童,出現重症,甚至是危及生命。
她說,這些孩童更可能需要住院,需要供氧和機器幫助他們呼吸。
她指出,北半球目前進入冬季,隨著更多人到處旅遊,全球許多國家都出現更多冠病、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病例。
國大醫院一些兒童病患就是因多重呼吸道病毒感染,或同時感染鼻病毒等其他病毒而入院。
今年6月,成為本地首起兒童冠病死亡病例的18個月大男童就是同時感染冠病、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腸道病毒。
許多專家認為,冠病防疫限制如口罩令以及社交聚會限制也保護民眾不受其他病毒感染,因此導致人們的免疫系統不如從前那麼有效地對抗這些病毒,隨著防疫限制解除就有更多人受感染。
但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表示,「免疫債」這個概念仍是個假設。他指出,除了2020年4月至5月之間的阻斷措施期間,呼吸道病毒從未真正消失,只有流感病例顯著減少。
國大醫院感染科高級顧問醫生Jyoti Somani副教授指出,2020年5月至去年12月期間幾乎沒有流感病例,今年2月才再次出現。
專家認為,這是全球旅遊活動幾乎完全暫停所致,這也導致在疫情期間出生的兒童比往年同齡兒童更少接觸到常見的呼吸道病毒。
Aoyama醫生指出,感染一種病毒就會降低兒童的免疫力,導致他們更容易同時或隨後感染另一種病毒,或是細菌性肺炎。
針對我國是否已經度過「三重流行病」疫情的高峰期,專家們認為還言之過早,因為這得看溫帶國家的情況以及從那裡旅遊回國的人。
淡馬亞教授估計,高峰可能會在11月至明年2月之間,1月或2月也可能會隨著農曆新年到來而出現另一波高峰。
在這期間,專家們建議幼童身邊的成人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若有不適或出現症狀就儘量留在家,多戴口罩,避開社交聚會。超過六個月大的兒童也應該接種流感疫苗。
醫生也建議,如果孩子的感染情況看起來越來越嚴重,家長應該帶他們去看全科醫生、兒科醫生或甚至是到醫院急診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