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新加坡教育,眾所周知的是,2015年新加坡教育拿下五個世界冠軍,國際上評估十五歲青少年閱讀、科學與數學素養的PISA教育評比,新加坡三項第一。
什麼是PISA?
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寫)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大型學生學習質量比較研究項目。
PISA的測試對象為各國正在學校就讀的15歲少年,以卷面方式從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和科學素養等三個方面進行測試,以了解各國初中學生,是否具備了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新加坡在教育方面表現優異,再次成為國際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同時優異的成果、完善的教育體制以及創新的教育方法讓新加坡成為亞洲頂尖的留學國家。
那麼新加坡憑什麼在教育方面建樹頗多,自成一家呢?
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加坡每年的教育經費投入非常多,排名第二。政府推動教育興國戰略的實施、開創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及最合理的教育制度,運作機制等等。
然而,上述的這些只是理論上的因素,想要他們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必須要通過不斷的教育實踐和摸索來實現。
「少教多學」理念
所以總結來說,新加坡教育的成功之處在於將大的理論框架落實到小的、細微的教學實踐中。在實踐當中,新加坡「少教多學」的改革理念,值得很多偏重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的亞洲國家研究和學習。
什麼是「少教多學」?
「少教多學」的實質是指老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啟發學生,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
旁敲側擊,打開他們的思路,給他們留下思考的餘地,讓學生們可以獨立思考,知識和思維得到真正的發展。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重在善於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

葉聖陶先生也曾說道:「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與目前新加坡「少教多學」的理念非常契合。
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老師需要具備的能力反而增多了,現在他們不僅要「滿腹經綸」,還要知道怎麼引導學生,教會他們自主學習,啟發性是非常關鍵而困難的要點。
在「少教多學」的驅動下,新加坡在近些年逐漸霸占了亞洲教育領頭羊的位置,值得參考學習的地方有很多,未來赴新加坡留學的精英學子也會越來越多。
少教多學的背後的「硬體配套」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少教多學委員會」,正式推介「少教多學」教育理念,將學生自主的學習逐漸建立起來,學校圖書館則在這歷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其中,沒有圖書館,就沒有學習;
沒有圖書館,就不成為學校。
新加坡教育最常被提起、強調的是「21世紀的…」,不管是學校還是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教育方案是由此概念而生的。
「圖書館是求新求變的地方,亦是機會之所在,引領我們進入發現之旅,開創新世界。」
現代化的圖書館要依據:閱讀+生活=圖書館新方程式。
這一概念,旨在塑造「質感」、「便捷」與「娛樂」的多元空間,以科技創新、人性關懷的思維營造每一個圖書館的角落,讓新加坡的各級圖書館能展現魅力、發揮效力、散發親和力。

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為了在強調知識經濟的新世紀卡位,亞洲四小龍中最具危機意識的新加坡,常聽到這句口號。
以圖書館為依託新加坡教育部將推出一系列新計劃和調整現有政策來加強中小學教育,為年輕一代提供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學習體驗。
這是為了培養新加坡人終身學習的精神,以延續新加坡近年拓展「以學生為本,以價值觀為導向」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