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老師在教室內給學生們上課(圖文無關)。(新華社記者 丁汀/圖)
2017年11月—2018年2月,我有幸參加了「浙江省名校長新加坡研修團」。研修期間,我們邊走邊聽邊看,感慨良多。我印象尤深的是,新加坡那種入人之心、入人之腦的危機教育。
或許很少有人相信,處於熱帶雨林地帶的新加坡卻被聯合國認定為缺水國。據地質學家測斷,新加坡地表以下為堅硬的岩石,地表的土壤層相對較淺、較薄,不利於水的沉澱與囤積。因此,地下水對於新加坡而言都是奢侈的,何況飲用水了。
為了解決居民的飲水問題,新加坡出資向馬來西亞政府購買,通過管道輸送的方式,讓飲用水進入到千家萬戶。據介紹,新加坡政府與馬來西亞政府簽訂了兩份合約,一份50年,一份100年。2011年為第一份合約的到期日,在此之前,世界各地媒體蒞臨新加坡,想要見證事情的發展。既然是合約購買,自然牽涉到水價等實際問題。作為輸出國,馬來西亞自然希望賣個好價;而作為使用國,新加坡自然希望壓價。於是,當一份合約到期,便意味著各種可能性的發生。然而讓世人意外的是,新加坡政府在第一份合約到期日並沒有選擇深入談判,相反,把原本用於接受管道用水的相關設備等都歸還給了馬來西亞,也就是說,新加坡政府似乎沒有簽訂新的合約的打算。那麼,這一有違常理的做法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事實上,新加坡從未停止過對缺水問題的重視和研究,海水的凈化、轉化,雨水的囤積、轉化……也一直都在新加坡政府的工作行事曆之中,並且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在第二份合約到期之前實現「飲用水自給自足」。但這畢竟只是規劃,是未曾實現的願景,是具有走向另外一端可能性的預設而已。在有可能無法按期實現的情況下,新加坡政府卻選擇了在第一份合約到期日作出「放棄續約」的行為,其目的何在?
很顯然,新加坡政府希望用這種看似決絕的方式告訴所有的國民:危機一直都在,需要全體國民共同去珍惜用水,愛護水資源。尤其是各地建造的那種深深淺淺的水溝,要加強保護,要減少污染,確保水流的囤積,為有效凈化提供保障。
除了缺水,缺沙是新加坡面臨的第二個為難。新加坡國土面積只有719.1平方公里,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無疑是相形見絀的。為此,新加坡政府一直想方設法通過圍海造田的方式來擴充領土。新加坡獨立時,面積僅580餘平方公里。經過持續不斷的填海造地,2007年,新加坡國土面積增加到650平方公里;到2012年,增加到715.8平方公里;2013年達到716.1平方公里。
填海需要沙土,而本國又相對缺乏,於是向擁有眾多島嶼的印度尼西亞購買便成了新加坡的重要選項。但是要預防隨時可能出現的斷供現象,因此新加坡政府一直與相關的周邊國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以確保國土擴充計劃能夠順利實施。
無疑,新加坡政府對本國的優勢和劣勢都看得一清二楚。優勢,決定國家的發展態勢;而劣勢,卻決定國家的生存命運。事實上,當1965年李光耀總理流著眼淚宣布新加坡獨立的那一刻,就已經預示了這個國家將要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新加坡卻發展迅猛、態勢良好,這從很大程度上跟他們「報喜更報憂」的危機教育有關。
如果你徒步經過當地的學校,有一幅宣傳廣告必然會觸動你的心:「不是萬一,而是何時,應對是關鍵」。這是一則危機應對的宣傳語。當我們總在強調「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告訴它的公民,「危機隨時都存在,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不要心存僥倖。」當我們總在教育「防患於未然」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告訴它的國民,「要主動出擊,主動思考逃生與應對的策略與方法」。
據介紹,當初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政府簽訂供水合同之後,李光耀總理還特意把合約送到聯合國相關法院備案,以便不時之需。這種把所有的後果考慮在前、籌謀在前、應對在前的教育和行為,成了新加坡這個國家最重要的生存財富,也成了所有新加坡人最根深蒂固的生存意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這些都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警句,也與新加坡人的危機教育深相契合。他人之事,我事之師。我想我們有必要從中汲取有效養分的。面對未來,也只有看到「危機」,籌謀在前、應對在前,才可能轉危為機,搶占發展制高點!
(作者為紹興市樹人小學教師)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