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局在骨痛熱症病例多的地區掛上信息布條,提醒公眾防蚊。(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蟻粉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特別「招蚊」?即使噴了蚊怕水,也會防不勝防被「叮上」。有些人卻什麼防蚊措施都沒做,蚊子偏偏就是不咬他?
關於「蚊子老愛叮我」這個問題,有很多科學研究。
有的說當蚊子聞到特定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時,這些氣味就會刺激它的眼睛,以尋找特定的顏色(紅色、桔色、黑色、藍綠色)或潛在血液來源的圖樣,帶領它們前往吸血地點。
有的則說體溫高的人如孕婦和小孩,往往更常吸引蚊子叮咬,或是特定血型的人更容易「招惹」蚊子。
一些研究也說常流汗的人比較容易被叮,因為汗液中含有大量胺基酸等化合物,蚊子對此非常敏感。 有的研究則指向常化妝的人,因為化妝品中含有脂酸,更吸引蚊子。

(聯合早報)
不過最新研究卻顯示,還有其他原因會使你容易被蚊子「相中」,而且與皮膚散發的氣味有關。
據科學雜誌《細胞》18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每個人都會散發由不同化合物組成的獨特氣味,研究人員發現,那些體味中羧酸(carboxylic acids)濃度高的人,更容易招蚊子。
羧酸指的是有機酸,如胺基酸和脂肪酸,是由人體皮脂產生的;皮脂則是一種油性蠟狀物質,用來保護皮膚,保持它的水分。
人類分泌羧酸的濃度高於其他動物,不過每個人分泌的量都不同。
為了找出人類容易招蚊子的原因,研究團隊展開一項實驗,邀請64名志願者參與,請他們在手臂上套上絲襪6小時,待絲襪沾染個人的獨特氣味後,科學家再將絲襪剪成小塊狀,將2片不同主人的絲襪條塞進裝有雌性伊蚊(雄性不咬人)密封容器,測試蚊子更喜歡哪個氣味。
研究共同作者、洛克斐勒大學學者Maria Elena De Obaldia今年1月也在個人推特分享實驗影片,讓外界更了解他們的實驗方法。
伊蚊散播的疾病包括骨痛熱症和茲卡病。
在進行多番比較後, 結果顯示參賽者間對蚊子的吸引力有驚人差距,「氣味王」的「吸引力得分」與另外兩個最不具吸引力的志願者,高出100多倍。
研究人員接著分析這些氣味特徵的組成差異,發現其中的共通性是吸引力較高的志願者,皮膚分泌較高濃度的羧酸,吸引力較低的受試者,分泌的濃度較低。
人類皮膚上的羧酸通常會維持一定濃度,塑造個人獨有的一貫氣味,除了氣味,蚊子也有可能是受到消化羧酸的皮膚細菌吸引。
研究更發現,如果你容易「招蚊」,很有可能會一直都保持這股吸引力。
這是因為,大多數能存活皮膚的細菌駐紮在毛孔中,在那裡它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即使是衛生習慣和季節性天氣變化等。
概括來說,不管如何改變飲食或洗澡的沐浴乳,容易被叮的人仍會持續吸引蚊子,這種特質會跟著你「一輩子」。
不過「蚊子王」也別太難過,未參與這項研究的華盛頓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利菲爾(Jeff Riffell)說,這項研究有助於未來開發出驅趕蚊子的新方法。未來有可能出現修補皮膚細菌、改變人體氣味的方法。
順帶一提,我國骨痛熱症高峰期(一般在6月至10月之間)雖已過,但病例與伊蚊數量仍處於高位,國家環境局呼籲公眾保持警惕,以防高峰再起。
環境局因此提醒公眾,仍必須保持警惕以杜絕伊蚊滋生;防範措施包括執行「防蚊三招」——「噴、用、穿」,即在家中陰暗角落噴灑殺蟲劑、定時使用防蚊液,以及穿長袖衣和長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