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智浩

新馬邊境恢復通關首日清晨6時,一名母親一手抱著幼子,一手提著一袋行李,步行走過新柔長堤。(蔡家增攝)
兩年多未回返馬來西亞峇株巴轄老家的陳必琪(47歲,建築業)帶著期待的心情,天未亮就拎著大包小包準備步行過長堤。
「之前一直搶不到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VTL)巴士票,聽到關卡重開,又是清明節前夕的周末,就想趕快和家人團聚,也給母親和舅舅掃墓。」
陳必琪在馬國的住所已有兩年沒人住,回家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大掃除。
前天(4月1日)凌晨5時許,許多人就跟陳必琪一樣,從兀蘭關卡步行,途經新柔長堤前往馬來西亞。不過,這些「越堤族」不似搶在凌晨零時第一時間通關的那樣多,大家魚貫而行,約20分鐘便抵達新山關卡。
多名步行越堤的受訪者說,為了避開交通堵塞選擇提早出門,沒想到人流和通關情況遠比想像中順利。

前天不少摩托車騎士使用第二通道過關到新山,他們在關卡摘下頭盔和口罩讓移民局人員確定身份。(陳斌勤攝)
清晨6時許,車流和人潮一度減少,到了早上7時,出境車輛及摩托車才有所增加。不少人也趕搭首日運行的漢達英達(Causeway Link)短程接駁巴士過長堤。
據《聯合早報》記者觀察,兩國移民與關卡局都為全面恢復通關做好萬全準備,不僅增加自動通關通道和櫃檯的數量,簡化入境手續,也分別指派工作人員從旁協助遇到問題的旅客。
馬國移民局方面,當地部署大批「一觸即通卡」(Touch N Go)客服人員為沒有這張儲值卡的車主服務,讓他們現場購買或充值。只要事先上網填好資料,移民局官員檢查護照後,旅客一般可在五分鐘內通關。
馬國之前宣布新馬陸路邊境重開首七天,即昨天起至本月7日,豁免所有車輛繳付20令吉(約6.45新元)入境費,但車主在入境時仍須掃描一觸即通卡,以便當局記錄交通流量。

入境新加坡的車輛在通關時須接受例行檢查,確保司機沒有攜帶任何違禁品入境。(林澤銳攝)
入境新加坡者不多 新山輔警是第一人
相對於出境前往馬來西亞的人流和車流,前天只有少部分旅客入境新加坡。受訪者皆表示通關順暢,有人趁此機會來我國兜風,也有人第一天上班。
從馬國步行過長堤到我國的古馬爾(37歲,輔警)說,他周四晚11時45分趕到新山關卡排隊,零時通關後快步行走越過長堤,於凌晨12時40分成為第一個抵達兀蘭關卡的「越堤族」。
「整個通關過程十分順利,大概只有50人排隊通關,很高興兩國終於重開邊境。接下來我打算恢復每天騎摩托車往返新馬兩地,好再次和家人同住。」
前天早上6時許抵達兀蘭關卡的林添業(36歲)則說,他這一次到新加坡是要準備開始新工作。雖然出發前已再三檢查文件,卻還是百密一疏,在資料上填錯出生年份,導致通關過程稍有耽擱。
帶著三個行李的林添業滿頭汗地說:「除了得向官員解釋填錯的資料,總體上通關算是順利,早上入境新加坡的旅客很少,關卡里待命的工作人員看起來比入境者更多。」

曾在新加坡工作的黃思溧,昨天凌晨2時騎行直通兀蘭關卡,早上吃了早餐再返新山上班。(蔡家增攝)
馬國民眾黃思溧(27歲,運輸業)凌晨2時從新山騎腳踏車過長堤來到兀蘭一帶。晚上兜了幾圈吃了早餐,昨早7時又騎回新山上班。「我以前曾經在新加坡工作,很想念這裡的生活和美食,第一天開放就迫不及待想來看看老地方。」
新柔長堤是全球最繁忙的陸路關卡之一,在冠病疫情暴發前每天約有35萬人次及5萬輛交通工具往來,其中有不少是每日往返的打工族。本周末恰逢清明節(本月5日)前夕,預計會有更多新馬民眾越堤掃墓或探親。
回家團圓 他們終如願
作者:盧慧菁 鄭智浩
個案:兩歲童首次越堤見外婆

余東澤(中)是戴家唯一的第三代,昨天第一次隨媽媽(右)和阿姨回柔佛古來與外婆見面。(鄺啟聰攝)
還有兩個月就滿兩歲的余東澤,從未見過在柔佛古來的外婆。前天母親戴莉華(35歲,IT人員)帶著他通關,他將第一次見到外婆。
戴莉華說,由於疫情加上孩子年紀小出行不便,她已有一段時間沒見到家人。一聽聞重開邊境的消息,她馬上與丈夫和姐姐戴菽仿(40歲,採購人員),一行四人包車從金文泰住家出發,用了50分鐘抵達新山。接下來她們也打算繼續以包車方式返馬。
戴莉華說:「我們六姐妹中,三人定居新加坡,三人在馬來西亞。這次回家幾天,主要讓媽媽和姐妹見見我的兒子。」
儘管首次跟隨母親返馬,小東澤卻不怕生,訪問結束時,還揮手向記者道別。
個案: 情侶三天兩夜「返鄉游」

情侶檔張凱祥(右)和謝凱歆昨天輕裝便服回家鄉柔佛昔加末。(鄺啟聰攝)
情侶檔張凱祥(29歲,工程師)和謝凱歆(29歲,工程師)的家鄉同樣是柔佛昔加末,他們昨早6時許步行越堤,準備與家人「三天兩夜」的短暫相聚。
張凱祥說,以為會有大批返鄉人潮,但通關情況比想像中順暢,僅40分鐘就抵達新山。
「我星期天晚上就要返新,這次回家只通知父母,朋友都不知道。因為逗留的時間不長,會把握機會和家人團聚。」
張凱祥和女友輕裝便服,不像其他通關者拖著行李箱。他說邊境重開後,會更頻密回家,沒有大件行李也更方便出行。
個案:烘焙師同日往返逾百公里

莊琇荃前天同日往返新加坡與柔佛笨珍,只為見家人和女友。(蔡家增攝)
兩年多沒有回馬來西亞的莊琇荃(28歲,烘焙業),前天早上6時就步行過長堤。難掩興奮的他形容,隔了那麼長時間再次回家,出發前一整晚都難以入睡。
莊琇荃的老家笨珍距離新山約55公里,早前因請不到年假而錯過陸路VTL。這次他終於申請到一天年假,迫不及待早晚奔波上百公里,只為了回家一趟。
「雖然晚上又要回新加坡工作,但是為了跟家人和女友重聚,辛苦一點是值得的。」
他說,新加坡的房東得知他要回鄉,還專程早起送他到兀蘭關卡,讓他十分感動。
個案:賴家兄妹只想儘快見家人

賴國豪(左)和妹妹賴婉霖昨天在邊境重開首日的一早,便通關回新山見父母。(鄺啟聰攝)
首日通關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儘快回家和家人團聚。年齡僅一歲之差的賴家兄妹——哥哥賴國豪(26歲,鞋廠員工)和妹妹賴婉霖(25歲,行政人員)也不例外,而賴婉霖這次會回家待上一個月,彌補之前和家人分開的時光。
賴國豪說,一家人來自東馬沙巴,但已在新山定居多年,由於他的工作無法請長假,這次和妹妹一同回家,休息兩個星期後,就會返新上班。
詢及為何選擇首日一早通關,兩兄妹異口同聲說:「親情無價,想要快點看到家人。」
個案:「三缺一」四口之家盼常聚

一家四口分隔兩地,已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的賴勁全(中)與妻子帶著女兒前往新山,與兒子團聚。(蔡家增攝)
馬國夫婦帶著四歲女兒,昨天起早摸黑越過新馬邊界,準備回家看兒子。
夫婦倆受訪時表示心情十分激動,非常期待與一歲大的兒子團聚。女兒用稚嫩的聲音說:「想吃roti prata(印度煎餅)。」
賴勁全(42歲,建築業)和妻子都來自柔佛新山,目前已是新加坡永久居民。他們在冠病疫情暴發前是每日往返新柔的「越堤族」。
疫情暴發後,賴勁全把女兒接來新加坡上幼兒園,妻子前年回新山生下小兒子後,一家人在今年的農曆新年才第一次相聚。
賴勁全說:「當時坐VTL(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巴士,第一次看到兒子時我很激動,也很珍惜難得的相處時光。現在邊境終於重開,一家四口不用再分隔兩地了。接下來,我們應該會每個星期回新山一趟,見兒子,吃美食。」
賴勁全也說,已經兩年沒在清明節掃墓祭祖,這回正好趕上,也可以趁機和許久未見的親友敘舊。